|
| 8月31日,兩名高中同學送仝正國(左二)出發求學 |
 打揹包

 天津方言“三句半”迎接仝阿姨
 校園巧遇塘沽一中校友
 衆人簇擁下游覽校園
送同學
2006年 仝阿姨考9月1日昆明理工大學報到 攻讀經濟管理專業
只爲40年心願 高考結束髮揮正常 估了390分 落榜再考 相中四所院校
炘煬支招 仝阿姨衝刺高考 有信心考上大學 “活到老學到老” 樂在其中
2005年 58歲高中生 仝阿姨暑假“備戰”
2004年 56歲高中生仝正國期末考得挺好
2003年 “我要上大學,我要念書”-一位55歲“老高中生”的願望
評論:享受考試的快樂 再說上學
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簡介
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是一所由昆明理工大學申辦,雲南省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經雲南省教育廳和國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獨立學院,辦學層次爲全日制本科學歷教育,學制爲四年。學院於二00一年九月正式招生。
津橋學院位於在四季如春、彩雲之南的昆明市高新技術開發區,這裏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環境優美,加上高新區高科技的氛圍,特別適合學生學習與生活。
學院現有校園佔地面積175畝,校園規劃佔地面積310畝。學院建築羣呈現一種書院型的模式,以“環境生態化、景觀園林化、校園信息化”爲設計思想。
校園分爲教學區(公共教學樓羣)、綜合區(禮堂,辦公樓,圖書館)、生活區(教工宿舍、學生公寓、食堂、活動中心)、運動區(體育場、風雨操場和其他運動操場)。
學生公寓按照雲南省大學生一類公寓建設標準,配備有衛生間、牀桌一體組合傢俱,爲學生預留寬帶接入端口。
學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設置專業,開拓交叉型、邊緣型、應用型的學科領域,引進國外優秀的教學體系、教育資源和認證標準,全方位拓展對外合作辦學渠道,注重對學生外語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學院憑藉昆明理工大學的優質教學資源,打造以現代應用科技爲主的實用學科體系。
天津方言“三句半”迎接仝阿姨
校園巧遇塘沽一中校友
衆人簇擁下游覽校園
“仝正國同學,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歡迎你!”剛一走出昆明機場,巨大的歡迎牌就凸顯在熙熙攘攘的人羣之中———昨日17:50,伴隨着機輪滑過跑道產生的巨大轟鳴,從北京直飛昆明的國航CA1435次航班準時降落在停機坪上———58歲的天津籍考生仝正國阿姨四年的大學生活即將從這裏“起飛”。
同學自編“三句半”天津方言迎阿姨。“接我的,肯定是接我的。”看到歡迎牌,仝阿姨推着行李車笑嘻嘻地加快了腳步———來自雲南各地的十幾家媒體,三十餘位記者和學校的老師同學早就在這裏恭候多時。一看到她就涌上前來團團圍住,閃光燈亮成一片,一名身材瘦小的女攝影記者,因爲沒有搶到理想的位置,錯過了出機場的鏡頭,懊惱地捶着自己的腦袋,眼淚噼裏啪啦地往下掉。
接受過無數次採訪的仝阿姨顯然已經適應了這種場面,和氣地向大家揮手,微笑着向每個人問好———整整一天的奔波勞碌並沒有讓她感到疲憊,臉上始終掛着燦爛的笑容。
身着統一服裝的校學生會的同學專程爲仝阿姨送上了用天津方言創作的“三句半”,將學校的教學環境、教育特色和對她的歡迎一併道來,儘管發音很不“地道”,但最後的“倍兒好”、“倍兒棒”還是惹得大家開懷大笑。
新生提前表決心老師對我嚴一點“仝大姐,您好!我代表全校師生歡迎您。”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團委書記孫昀親自來到機場,將一束鮮花送到仝阿姨手中。
從教十幾年的書記三句話不離本行,簡單幾句寒暄過後,很快就切入“主題”,“您比我年紀大多了,私下交流我叫您‘阿姨’,但在學校裏,您可就是普通學生啊。”
“您一定要對我從嚴要求!”仝阿姨說,自己上了年紀,身體也不好,有時容易犯點“懶”,所以她特別提前表態,老師決不能因爲她的年紀就對她放鬆要求,反而要勤加督促,“‘教不嚴,師之惰’,您可不能縱容我犯懶啊!”
校園巧遇老校友惺惺相惜談志向“校友,我們塘沽一中的校友!”剛一走進津橋學院的校門,仝阿姨的視線就被站在校園門口拄着雙柺的男孩所吸引———他叫姜嶽,也是在今年畢業於塘沽一中,6歲時因爲主動脈血栓導致左腿截肢。
和仝阿姨一樣,小夥子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求學夢,2004年他就被天津一所大專院校錄取,但就讀半個學期後,決定退學重讀高三,“我就是想上一所本科院校。”今年高考中,他最終以理科403分的成績,被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會計專業錄取。
“是仝奶奶的求學精神打動了我,55歲開始上高中,太了不起了。”小夥子靦腆地說,在新報上看到仝阿姨的報道後,更加堅定了他的復讀心願,“我也覺得自己都考上大專了,再重讀比同學們年紀要大兩歲,所以一直都拿不定主意。”
“我也特別佩服姜嶽,身殘志堅。”仝阿姨拍着小夥子的肩膀,相約四年大學生活一定要比學趕幫,一同走過。
老來離家快樂出發
打揹包
送同學
鄰居出動“貝貝奶奶您小心”
早上10:30,記者趕到仝阿姨位於塘沽區的家,“都收拾乾淨了,再回家得春節了。”
“貝貝奶奶,路上一定小心啊!”
“貝貝奶奶,想家就給大夥打電話啊!”轉過身,仝阿姨驚喜地發現,小區內的很多鄰居都已經聚在自家樓棟口,你一言我一語地叮囑仝阿姨各種注意事項,還將一份打印好的通訊錄塞到她的手上,讓她有事隨時聯繫大家,因爲孫女小名叫貝貝,大家都習慣叫她“貝貝奶奶”。
高中同窗“我在北大等着您”
文靜的歐陽鵬上和仝阿姨同窗三年,兩人始終是前後桌,身爲學習委員的小姑娘今年以文科617分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我捨不得仝奶奶了。”得知仝阿姨今日就要起程,她和已經被華東政法大學錄取的班長潘熙一起趕來送行。
“這倆孩子,天一亮就來了。”接過兩人代表全班同學送上的鮮花,仝阿姨一把將她們摟入懷中,叮囑她們大學中一定要努力學習,還要注意鍛鍊身體,不許挑食。
聊天中,得知兩個小姑娘都準備考研,仝阿姨也不甘示弱,“我也努力,也考研究生,爭取還和鵬上做校友。”
“這可是您說的,說話算話,我在北大等着您!”小姑娘一邊說着,一邊伸出小手指,和仝阿姨拉鉤。
空中小姐“我可比您差遠了”
連續三年的報道,已經讓仝阿姨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明星”,連空中小姐都認出了這位勤奮好學的阿姨。
“請問,您是要咖啡還是果汁?”漂亮的空姐推着餐飲車停在仝阿姨身邊,送上飲料後卻沒有立即離開,輕聲詢問:“您是不是那個考上大學的塘沽阿姨?”
得到肯定的答覆後,空姐告訴仝阿姨,三年前自己就在新報上看過關於她的報道,非常敬重仝阿姨的求學精神,“和您相比,我差得太遠了。”她說,自己當時就將報道推薦給父母看,同樣年近花甲的老兩口,受仝阿姨的啓發,雙雙在老年大學報了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