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只能說對不起了,對不起學校,對不起家人,對不起一直報道我的衆多媒體,對不起所有關心我的人,也對不起我自己3年的辛苦。”昨天,忍痛退學的仝阿姨回家了。帶着學校一班“孫輩同學”的依依不捨和真誠祝福,帶着一肚子的流連和壯志未酬,也帶着高原反應留給她居高不下的血壓和持續的頭痛,回家了……5年了,作爲唯一持續跟蹤報道仝阿姨的我們,比誰都更瞭解這位“追夢人”的堅持和努力。此時此刻,雖然她臉龐上依然習慣性地保持着微笑,但我們更能體會到她心底的那份酸楚和不甘。
從一個多月前,仝阿姨被正式錄取的那一天起,在她周圍就始終有一些雜音———有反對的,“她這是浪費國家教育資源,擠佔其他適齡青少年受教育的機會!”有潑冷水的,“又不參與就業競爭,一紙文憑對一位快60的老太太有什麼實際意義呢?”有捕風捉影的,“這難道是一場個人、媒體、學校聯手炮製的炒作?”……我想,這個時候,這些沒意義的爭議和猜測該停止了吧!
5年前,我曾南下金陵拜訪一位名噪一時的老爺子汪俠,經過連續兩年的高考,當年73歲的他被南京醫科大學破格以旁聽生的身份錄取。記得他跟我說:“問我爲什麼還要考大學?簡單極了,就是因爲我還有學的慾望,也爲了圓我年輕時失落的夢。”在我看來,仝阿姨的所想所爲和汪老爺子一樣,完全是一種“真實”的釋放。只不過唯一不同的是,仝阿姨這出“求學記”的結局不那麼完美而已。
而恰恰就是這一點不完美,更印證了這份“真實”的可貴。各地甚至國家級媒體的競相追蹤報道,仝阿姨已經是不折不扣的“名人”了。放在過去,“名人”特別是這種“英雄般的正面形象”就是要堅如磐石的,是要做到“泰山壓頂不彎腰的”。而今天,即使是英雄,也不需和不應再打掉牙齒往肚子裏咽了。和諧社會,人性至上,真的頂不住了,就應該實實在在地講出來。畢竟,高原反應這個敵人對於將近60歲的仝阿姨,的確太過強大和危險了。
所以,今天我們再爲“抱憾而歸”的仝阿姨喝一聲彩,不爲別的,就爲這份真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