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夜飯--這個中國人心目中一年中最爲重要的一頓辭歲歡宴,從古至今,一直都不曾發生過什麼變化。每年到了大年三十,人們都要趕回家中,一起吃頓年夜飯,團聚守歲。
隨着時代的變遷,年夜飯漸漸地發生了一些變化,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開始放棄傳統意義上的年夜飯模式,把年夜飯的地點由家中換到了飯店。而年夜飯與宴的對象,也不僅僅限於家人,同事、朋友甚至戀人,都可以在一起歡聚。
同時,年夜飯的豐盛程度也與日劇增。在過去,由於中國疆域廣闊,各地風俗不盡相同,南方和北方的年夜飯有着明顯的差別: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而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年糕和魚,元宵中間包糖爲多,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而吃魚,則取“年年有餘”之意。但年夜飯發展到今天,中國大地無論南北,家家戶戶的年夜飯餐桌上的佳餚都不僅僅侷限於上述的美食。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部分中國人在短短數年中就摒棄了幾千年來老祖宗遺留下的過年方式和傳統呢?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三點:
首先,中國社會的發展。
年夜飯是從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祭祀活動中延伸出來的,《爾雅·釋天》中說:“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歲爲名”,《說文解字》裏也說:“年,谷熟也。”可以說,“年”是豐收喜慶的日子,而年夜飯也就成了中國人對豐收的慶賀方式。因此,過去幾千年來農業社會中的中國人自然把年夜飯看得很神聖,往往要抽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準備年夜飯。
而在現代中國,隨着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們的工作節奏越來越快,特別是對於大部分整日忙於工作的城市居民而言,騰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準備過年,根本不現實。有需求就有市場,因此,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了去飯店吃更加可口、衛生、省心的年夜飯。
其次,經濟水平的提高。
在過去,中國人的消費能力有限,大多數的老百姓把去飯店吃飯看作一種奢侈的行爲。而在當今中國,隨着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把去飯店吃飯當作很平常的事情。大多數的城市居民就餐時常要依賴外賣、快餐等形式解決。而且,從目前年夜飯的消費行情來看,平均標準爲2000元/家。這一水準對普通的城市家庭而言,並不傷筋動骨。因此,從消費觀念上看,對於在外吃年夜飯,大部分家庭認爲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同樣,過去的中國經濟很不發達,也制約了人們對年夜飯食品的選擇。但如今,物質條件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年夜飯的豐盛與豐富程度自然也就水漲船高。
第三,對年夜飯觀念的改變。
對年夜飯觀念的改變,也直接影響了人們過年消費習慣。對於現代中國人來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也使人們對年夜飯的理解由過去的單純爲了“解饞”而改爲人們互相團聚、增進親情的心靈寄託和活動形式。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除夕這個特殊的日子,年夜飯也變成了一份特殊的新年賀禮在家人、愛人、朋友間傳遞也就不難理解了。
總之,近年來年夜飯的這些變化,正反映出了中國在逐漸走向現代、逐漸富強、高速發展。越來越細緻精美的年夜飯,正折射出了越來越興旺發達的中國!(姚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