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禁區”不再神祕



位於青海湖北岸的金銀草原,海拔爲3210米,它就是“西部歌王”王洛賓歌唱的“遙遠的地方”。據說是因爲草地上盛開一片片金黃色和銀白色的小花而得名。不過,五月的金銀灘並沒有盛開的鮮花,這裏正處於冬春之交的枯黃季節。
初來乍到,這裏變幻莫測的天氣讓我們記憶深刻,抵達當天,這裏還是陽光刺眼,氣溫高達40℃。可第二天,金灘草原上竟然下起鵝毛大雪,氣溫驟降到零下十幾度。
迎着紛飛的雪花,踏上厚厚的積雪,沿着基地公路前行,這個昔日的神祕禁區已越來越近,伸向遠方的鐵軌和架滿鐵絲網的高大紅牆已清晰可見。由海北州旅遊局派來的兩名工作人員熱情而好客,在司機劉林和講解員才郎本的帶領下,記者進入了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昔日的核心禁區。
基地退役
1958年,中國決定研製核武器,並選址青海湖北岸的金銀灘草原爲廠址,代號稱爲221廠,對外稱“青海礦區”。在這裏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試驗和生產基地——221基地。此後30多年,廣大科技工作者、工人、軍人、幹部、牧工等在這塊1170平方公里的神祕禁區內,攻克了原子彈、氫彈尖端科學技術的種種難關,先後研製成功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並生產出多種型號的戰略核武器。
1987年,在勝利完成了所承擔的歷史使命後,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撤銷這座核武器研製基地。從1987年到1992年的六年時間,上萬名職工及其家屬告別基地奔赴新的崗位。
1993年7月,基地經過環境治理並通過國家驗收符合國家環保法規後,海北藏族自治州將州府遷入這裏並將基地重新命名爲“西海鎮”。
1995年,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宣佈: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已全面退役。從此,這個祕而不宣的地方“化劍爲犁”,揭開其神祕的面紗,向世人展開了真實面容。
2001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退役後的中國“原子城”被國務院命名爲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2007年4月28日,中國“原子城”地下指揮中心正式解密對外開放。
西海鎮人的生活家園
數十年過去了,中國“原子城”這個曾經神祕的地方,除了保留下用於“紅色旅遊”的遺址外,原基地的部分建築已被和平利用,成爲當地人生活家園的一部分。“原子城”所在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西海鎮已成爲海北州政府所在地,現在已成爲青海省的紅色旅遊熱線。
快速發展的城鎮建設已使這裏改變了模樣,一條條寬闊的馬路,一排排整齊的樹木,一棟棟嶄新的樓房,這裏已發展成爲一個現代的新興旅遊城市。昔日戒備森嚴的景象幾乎讓人難以想象,只有馬路旁的路牌和石碑不時提示着人們,這是昔日的“將軍樓”、“辦公樓”、“專家樓”和“科研樓”。王淦昌、朱光亞、鄧稼先、周光召等著名科學家住過的“將軍樓”,這些當年“原子城”裏最高機密和最高的決策之地,如今成了州委領導的宿舍。原來的科技樓已由州圖書館、電視臺、羣藝館和工會“共同”佔領,融入西海鎮偌大的家園之中。昔日的電影院今天還在使用,不過很少有人來這裏看電影了。
記者離開時,總投資爲7248萬元的“原子城”博物館正在緊張地施工中,它是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工程的一部分。海北藏族自治州旅遊局副局長北京才讓告訴記者,這個工程將於明年8月完工並投入使用,屆時,中國“原子城”遺址上的文物將移到博物館保存。
六號哨卡
“沒證件,一隻鳥也飛不過去”
一座座低矮的地堡式建築靜靜地臥在荒涼的地面上,四周圍牆高築,時不時有暗紅色的殘垣斷壁以及陳舊的廠房、雜草映入眼簾。
從外圍進入基地,首先要經過的就是被稱爲基地大門的“6號哨卡”,這是當年進入基地的唯一通道。據講解員介紹,當年凡進入基地的有關人員都必須在這裏嚴格“審查”,單出入證就多達40餘種,專家、科研人員、工人其及家屬都配有專門的出入證。如果沒有證件,按才郎本的說法是:“連一隻鳥也飛不過去!”這個哨卡直到1992年仍有哨兵把守,1993年基地移交當地政府管理後哨兵才撤出。
據資料顯示,當年中國“原子城”基地佔地1170平方公里,雖然當時的生活條件簡陋而艱苦,但它卻擁有18個廠區和4個生活區,建築面積達56.4萬平方米。裏面設有學校、醫院、郵局、文化宮、圖書館、電影院、公檢法、污水處理站、甚至澡堂、理髮店等。廠內還建有38公里的鐵路專用線,瀝青混凝土標準公路有75公里,參與核武器研製的專家、技術人員、後勤保障、安全保衛各類人員達1.5萬人之多。這裏雖然地處偏遠,它卻直接歸屬北京指揮。
如今,“六號哨卡”已被撤銷,當年哨兵住過的營房目前住着兩戶牧民。通道上建起了一道爲迎接四方賓客前來旅遊的“迎賓門”,當年哨兵站崗的小山坡上,堆起了一個石堆,上面飄動着五顏六色的經幡。只有哨崗四周豎起的鏽蝕欄杆和密佈的鐵絲網,仍能看出當年這裏警備的森嚴。
一分廠
廠下廠,地下遍佈祕密通道
沿着基地公路走了近10公里,首先來到的是基地的“三分廠”,也叫“221廠火車站”,它在當時是整個核基地的交通樞紐,由38公里的鐵路專線連接其他分廠。核基地退役後,這個廠曾停運過一段時間,從2005年起又重新投入使用,現在它是青藏鐵路的焊軌基地,仍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隨後便來到了核基地的“一分廠”。當年這裏是進行核部件機加工、無線電控制系統和特種材料研製與生產的地方。目前,這裏已被改造成“海晏火力發電廠”。幾間沒被改建的廠房緊鎖着大門,透過窗戶可以看到,一個個被廢棄的車間裏還保留有通往地下的通道入口。據司機劉林介紹,“一分廠”作爲負責核部件機加工、無線電控制系統和特種材料研製生產基地,當年對這裏的警戒同樣是“密不透風”。生產車間多數都是在地下,這裏實際上是一個地下工廠,裏面密佈着錯綜複雜的祕密通道,現在這些地下車間並沒有對外開放。
記者隨後來到被稱爲靶場的六分廠,它是當年核基地的爆轟試驗場。爆轟試驗場是一座“堡壘式”的建築,裏面有五六個房間擺着各種測量儀器設備,當年一系列的爆轟試驗數據檢測收集工作都是在這裏完成的。
爆轟試驗場的正前方有一面厚達1.3米的鋼板隔離牆,歲月的侵蝕使這面“牆”變得斑斑駁駁。“牆”上佈滿了坑坑窪窪的小槽,這是當年做爆轟試驗時核彈衝擊波“雕刻”留下的痕跡。講解員才郎本說,爆轟試驗場的堡壘式建築,即使是發生強烈地震,整個建築也是安然無恙。
二分廠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這裏組裝
汽車開到了二分廠門口,一把大鎖把廠區的大鐵門鎖得嚴實,本以爲只能“憑欄遠眺”,沒想到司機劉林取出一把鑰匙打開大鐵門。
二分廠是個半掩體的建築物廠房,大多數廠房都是建在地下的。在空曠的廠房周圍都豎起了高聳的避雷針,這裏原是組裝原子彈的地方,即核武器的總裝車間。1964年10月16日3時,在羅布泊沙漠深處成功爆炸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就是在這兒組裝完成的。
半掩體廠房裏早已空空蕩蕩,在一個個廢棄的車間裏,記者試圖尋找一些當年生產加工零件的痕跡,但除了偶爾在牆上看到已發黃的保密守則、標語口號、毛主席語錄和殘缺不全的崗位職責等外,廠裏幾乎所有的設備已經全無。
1995年中國“原子城”基地退役後,交給地方政府的570平方公里的基地遺址,都是嚴格按“保密規定”拆除所有的設備和生產車間,在拆除和清理工作上,工作人員做得無可挑剔。廠房裏雖然設備基本全無,但牆壁上懸掛着電源箱以及粗細不一的各種管道卻基本完好,但與“保密”已經無礙了。
走出二分廠,一個被稱爲“上星站”的地方便出現在眼前,這裏是將已研製完成的原子彈、氫彈裝到火車上,然後外運到核試驗場所的地方,所以得名“上星站”。曠野上,目前只剩下幾十根光禿禿的鋼筋混凝土立柱,高高地豎在鏽跡斑斑的鐵軌旁,時不時有當地牧民趕着羊羣從這裏穿過。這個當年曾是“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的森嚴地帶,如今已成爲牧場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