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距離接觸“核彈文物”




蘑菇雲模型成爲展覽的亮點之一
隨着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的全面退役,昔日曾爲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立下過汗馬功勞的許多科研儀器、設備,也一件件被解密展出,公開展示在展覽館、博物館裏,這些儀器、設備已成爲展館裏的珍貴文物。
在展覽館裏,300多幅珍貴歷史照片真實再現了當時科研工作者在戈壁灘上艱苦奮鬥的工作和生活場景。其中“三頂帳篷”“防寒四大件”“我願以身許國”等珍貴資料照片常常讓參觀者感動得落淚。
神祕樓變成展覽館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西海鎮上,有一幢由紅磚砌成的三層樓房,這幢樓房與今天西海鎮上衆多新建的高樓相比略顯低矮、陳舊。不過,這幢樓對我國首枚原子彈的成功研製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原子彈的設計、精確運算、科研數據等尖端科技都是出自這裏,它就是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的“科技樓”。
昔日對這幢樓的警戒和保密非常嚴格,用“三步一崗,五步一哨”來形容並不爲過,同是在覈基地工作的科研人員,沒有特別通行證休想靠近這幢樓半步,即使是同在這幢樓工作的同事,沒有“特批”也不可能進到別人的工作間。在當時,這裏是戒備森嚴的神祕“禁區”。
隨着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的全面退役,這幢“神祕樓”已被揭開神祕面紗,向人們展現其真實的面容。現在這幢樓已改成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的展覽館,從這裏人們能從容地瞭解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在當時的“最困難時期”“最艱苦的條件下”,是如何研製成功的。
蘑菇雲也有複製品
走進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的展覽館,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高聳在展廳右側的兩朵“蘑菇雲”,即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爆炸時的模型,在“兩朵雲”的右下方,擺放着一顆型號爲A2923、按一定比例“複製”而成的原子彈模型。在展覽館裏,這三件“驚世之物”是最能吸引觀衆眼球的展品。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中國成功炸響的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的沙漠深處升起的就是這朵“蘑菇雲”。兩年零八個月後的1967年6月17日清晨,中國第一顆氫彈在大漠深處炸響,兩聲巨響至今仍讓中國人揚眉吐氣。這些震驚世界的響聲中,凝聚着成千上萬科技工作者在戈壁灘上隱姓埋名、自力更生的智慧和汗水。
在展覽館的第三展區,有一臺看似音樂調頻設備的儀器常常讓觀衆流連忘返,它就是我國首臺國產電子管手搖計算機。在當時用它運算一組核彈科研數據,大約需要半年時間,而現在運用當今先進的計算機運算同樣的數據,只需一小時即可完成。雖然這臺電子管手搖計算機與現在的高配置電腦無法同日而語,但它也是爲成功研製首枚核彈立過赫赫戰功的“功臣”之一。
如同這臺手搖計算機一樣,許多昔日爲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立下過汗馬功勞的精密儀器、科研設備,如今已成爲展館裏的珍貴文物了。例如,首批從廣西開採來的鈾礦石、音頻振器、精密電錶、防化面具、303型電流測儀器等,都已成爲我國首枚核彈誕生過程的見證物。
大困難考驗科學家
在我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的建設之初,最先進入金銀灘草原戈壁的科研工作者就是從“三頂帳篷”開始起家的,首批“開拓者”在茫茫戈壁灘上憑着三頂帳篷艱苦創業,最終建成了中國“原子城”。在當時的艱苦條件下,能取得這樣的成功實屬不易,僅是這裏惡劣的氣候,就時常考驗着科研工作者們的身體和意志。這一點在記者來到中國“原子城”採訪時就感受深刻,第一天記者抵達金銀灘草原時,這裏還是陽光曝曬、氣溫躥到40℃,可轉天這裏竟下起鵝毛大雪,並沒有帶上冬衣的記者凍得瑟瑟發抖。
當時,爲了應對那裏的惡劣環境,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進入攻堅階段時,凡參加攻堅戰的科研人員均配發防寒四大件:棉帽、棉大衣、“大頭鞋”和牀氈子,這就是至今仍在戈壁灘上廣爲流傳的“防寒四大件”。
“我願以身許國!”這是當時參加核試驗的科學家們共同的心聲。
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初期,當時正值我國遭遇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更爲嚴峻的是1960年蘇方撤走了全部援華專家。在這種嚴峻形勢下,王淦昌、鄧稼先、郭永懷等一大批科學家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技術骨幹,他們懷着“受命於危難之際”的責任感,從全國各地來到草原戈壁灘上,隱姓埋名、夜以繼日地工作着,最終取得了成功,他們爲祖國尖端科技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爲保密每人用代號
在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的展覽館裏,有一個單獨設立的小展臺,陳列着一張“十四組保密守則”,這個守則於1984年6月7日簽訂,“十四組”即爲221基地某分廠的第十四組車間。雖然保密守則簽訂的時間已進入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但這份守則卻依然“嚴厲”。“守則”共有七條規定,其中有“嚴守祕密,做到萬無一失。”“不準泄露車間的工作性質、生產能力、生產數量、生產進度。”“無關人員不準進入他人的生產工作場所。”
在這張“保密守則”的下方,還展出了幾十種當時“原子城”基地職工及家屬使用過的各種證件,如工作證、出入證、購物證等等,單出入證就有十多種,連家屬出入基地也有專門的通行證。證件上除了姓名、性別、出生日期、籍貫、工作單位、職務及貼有持證本人照片外,每個證件都寫有一個祕密代碼,如“四”或“22”、“三”等。展館講解員告訴記者,這些“祕密代碼”她至今還搞不清,她曾多次問過從基地退休的多名老同志,但老同志們由於早已養成“嚴守祕密”的習慣,他們至今都不願意透露其中的“奧妙”。
“原子城”基地當時保密的嚴密程度,至今在“原子城”流傳着這樣幾件事。上世紀七十年代,海晏縣有一名年輕人蔘軍來到了221基地工作,他隨戰友先是乘火車走了一天一夜,後又轉坐汽車,然後又步行,走了幾天幾夜最終纔到達目的地。他在這裏工作了幾十年,從基地退役後,這名老兵驚奇地發現,原來他工作的地點離他家只幾公里遠。當年入伍時與戰友乘火車、轉汽車繞來繞去都是爲了“掩人耳目”,均是出於保密考慮。
上世紀六十年代,有一對夫妻同在221基地工作三年,可互相沒見過一次面,誰也不知道對方在什麼地方上班。有一次,夫妻在一條路上相遇了,兩人面面相覷,他們才知道原來夫妻同在一個分廠上班,而且車間相隔才幾十米遠。
“保密非常嚴格,即使同住在一個宿舍裏,互相也不知道對方是幹什麼的。”曾在“原子城”基地工作了幾十年的老幹部說,在當時基地裏流傳着這樣一個順口溜:“穿一樣衫,吃一樣飯,知道你姓啥,卻不知道你幹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