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原子城”地下禁地
通道防暴門 重達3噸

指揮室電話 直通北京
密林深處的神祕出口
在中國“原子城”有一個最近纔剛剛解密開放的神祕禁地——中國“原子城”基地地下指揮中心。它曾經是中國“原子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通信支撐和保障爲基礎的地下掩體,距地表下9.3米處,全部用純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工程隱蔽、堅固、保密性強,有極強的防禦能力,可保證地面設施受到攻擊時,仍能穩坐在掩體內坐鎮指揮。地下指揮中心管理員秦林霞說,每日新報是第一家進入到地下指揮中心神祕區域進行採訪的省外媒體。
在海北州郵政局大院內有一幢三層樓房,從外表上看這幢樓與普通的樓房並無二致,紅專砌的牆,木框架的玻璃窗,與現在新建起來的樓房相比顯得低矮,大院內樹木成陰,已把這幢三層小樓遮掩了一大半。然而,誰會想到這樣一個極普通的樓房下面,竟然隱藏着一個規模龐大的通信指揮樞紐——中國“原子城”地下指揮中心。
4月28日,這裏正式解密對外開放後,在這幢樓的牆壁上多了一塊銅匾,上面寫有“原221基地地下指揮中心”幾個硃紅大字。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裏,這裏曾經是戒備森嚴、連地圖座標都不標出的神祕禁區。
地下指揮中心的入口處在這幢三層樓房內的一面牆壁裏,大小隻容一個人鑽進去。通過這道門之後,有三段曲折的水泥臺階通往地下,沿着臺階走下去可以看到,通道里佈滿了各種通風管道、供暖設備以及密密麻麻的通信線路。
在經過第二段臺階時,講解員秦林霞突然問起記者:“看看你的手機還有沒有信號?”記者拿出手機來看,果然是信號全無。講解員說,整個地下指揮中心在修建時就經過精心設計、合理佈局,裏面藏有很多祕密“機關”。在距地面1.6米處,建有一條長達30米的“防暴層”,既能屏蔽通訊信號,又具有一定的防彈防暴能力。“防暴層”之下建有一層厚度爲80釐米的防水防潮層,保證通信設備在洞裏不受損。
沿着臺階走了將近3分鐘後,便來到一個寬敞明亮的“大廳”,這裏是通往地下指揮中心的最後一道關卡了,有三道大型鋼製門橫亙在前面,第一道鋼門厚度將近一尺,重達三噸,這道門既能防暴也能防輻射。第一道鋼製門之後,依次設有兩道相對較小的鐵門,兩道門都有很強的密封性,能阻隔外面空氣進入,這兩道門均爲防毒氣門。
在第一道大型鋼製門上至今仍留有一塊鋁製銘牌,銘牌上清晰寫着:鋼門爲國營523廠製造,出廠日期爲1966年3月。
經過這三道門之後,即可抵達指揮中心的“心臟”:由載波室、配線室、通風室、指揮室、發電機房、配電室、指揮室、人工交換室和電報室8個部分組成。載波室和配線室離“三道門”最近,載波室裏有一臺大型載波機,它是連接長途電話線路的設備,在有限的線路上實現多路通信,對方回話時,可將話音信號轉變成載頻信號,從技術上提高通信保密性和通信質量。
在地下指揮中心,還有一個專門保障室內空氣循環流通的通風室,裏面密佈着通向室外的各種管道,這些管道都連在兩臺大型的抽送風設備上。通風室還設有進、出備用風口,可實現室外空氣循環,也可進行室內空氣循環,這些通風設備可對空氣進行過濾、消毒、除塵。
在地下指揮中心的人工交換室和電報室裏,記者發現裏面所有的電話機均爲手搖磁石電話機,並且都是產自天津。在每部手搖磁石電話機的底部都貼着一張已泛黃的紙標籤,上面寫着:1970生產,天津郵電器材二廠製造。
地下指揮中心管理員秦林霞分析說,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普遍使用手搖磁石電話機,“應該說,當時整個基地所使用的手搖磁石電話機均產自天津,因爲當時只有天津能生產這種電話機。”
走出通風室即可來到被稱爲地下指揮中心“心臟”的密室,它就是指揮室。裏面擺放着多部電話機和電報機,它以通信設備爲支撐實現全局指揮。在這個“密室”裏還有一間單獨的房間,門牌寫着“首長休息室”,裏面擺放着一張乾淨、整潔而又樸素的小牀,這是首長休息的地方。
實際上,指揮室是地下指揮中心的核心部位,地下掩體的所有設施都是爲其工作和服務的。在基地發生緊急情況時,保障首長能夠穩坐泰山、坐鎮指揮,這裏的電話、電報能直接通到北京,下能連接221基地7個分廠重要部門以及護衛基地的安保部門。
在地下指揮中心的通道上,貼有兩張顏色已發黃的手寫體“保密制度”和“交接班制度”。其中,“保密制度”這樣寫着:“嚴格遵守通信紀律和保密制度,在任何情況下不得泄露通信機密,不該知道的絕對不問,不該聽的絕對不聽;不準帶無關人員進入;按規定進行監聽,對偶爾聽到的通信內容絕不告訴第二人;對電話通信記錄清單,電報稿紙嚴格保管,嚴格保密……”一名遊客在仔細閱讀了這兩張“黃紙”後,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當時,這裏的保密措施,可以說是嚴到了極點!”
在“原子城”地下指揮中心的最底層有一個小房間,門牌上寫着“發電機房”幾個大字,房間裏面裝有一臺12KW汽油發動機,其實發電機房的作用就是在外部電源斷電時啓動供給指揮中心的一切用電。這個房間因爲位於地下指揮中心最底部,它是這個景點的最後一個景觀了。
在這個房間的左下角有一個僅夠一個人出入的四方形小洞,洞口寫有“祕密通道,遊客止步”的字樣。每次遊客參觀到這裏時都會充滿着好奇,常常會探頭去張望,不過裏面除了漆黑一片,什麼也不可能看見。
“祕密通道”到底會通向哪兒呢?陪同記者採訪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旅遊局工作人員才郎本欲探個究竟,在徵得地下指揮中心管理人員的同意之後,才郎本手持手電筒貓腰順着“祕密通道”鑽了進去……
將近一刻鐘之後,才郎本又帶着一身灰返回到大夥面前。據他說,順着“祕密通道”走大約兩分鐘後,有一道大鐵門,通過大鐵門之後便有一架垂直向上的鋼筋梯子,順着梯子他奮力往上爬,“祕密通道”的出口竟然是在一密林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