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爭,讓他遠離親人、跑道和天津
1934年,利迪爾在天津聯合教堂(今和平區浙江路一帶)與加拿大籍女護士弗勞倫絲結婚。數年後,他們的大女兒帕特麗夏、二女兒希德相繼出世,由於當時遠東戰雲密佈,利迪爾便將家人送往加拿大避難,此時妻子又懷有身孕,在加拿大,爲他生下了第三個女兒慕蓮,但遺憾的是,直到利迪爾去世,也沒有能夠見到這個最後出生的小女兒。
“如果不是戰爭,利迪爾一定能在天津一直生活下去。”劉校長非常遺憾地說,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將大約1500名在中國的“敵國”僑民送往山東濰坊集中,利迪爾也名列其中。
一次,利迪爾聽說有6名八路軍戰士被日本人抓住並即將行刑。他趕到現場時,6名戰士已被日本鬼子兇殘地殺害了,但有一名戰士氣管未斷,似乎還有一口氣,利迪爾立即將他送到一所離屠殺現場約60公里的教會醫院。當戰士脫離生命危險時,利迪爾已在病房守護了3天3夜。據說,這位被利迪爾救過的抗日戰士至今仍健在,遺憾的是,地址和姓名已無人知曉。
利迪爾自己並不知道,此時癌細胞正瘋狂地吞噬着他的大腦,他經常感到頭部疼痛,但他從不向日本人求助,也沒有告訴任何人。就在他去世前幾天的晚上,他還冒着生命危險,獨自前往集中營的陳屍所爲兩名死去的修女禱告。
1945年2月21日深夜,利迪爾病逝。“他走的時候,家人都不在身邊。”劉校長說,利迪爾去世時,他的妻女遠在加拿大,直至1945年5月,她們纔在多倫多知道利迪爾去世的消息。
1981年,英國投資拍攝了一部名爲《火的戰車》的電影,再現了利迪爾的一生,獲得最佳影片“金球獎”,繼而在第54屆奧斯卡獎的評選中,獲得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服裝、最佳作曲共4項大獎。
利迪爾給後人留下一筆極其豐富的精神遺產,在日本集中營最後的日子裏,他曾賦詩一首,表述了對人生的感慨:“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雖然都像是站在同一條跑道上,但每個人所做的事又是不同的,因此生命的意義也便有所不同。”
民園改建他出了不少點子
說起民園體育場,劉校長說:“這裏還和利迪爾有一段不解的淵源呢!”利迪爾大學畢業剛到天津時,正在改建天津民園體育場的工部局知道他是奧運冠軍,就請他對民園體育場提出改進建議。
根據世界田徑賽場的標準以及參加比賽的經驗,利迪爾對民園體育場的改建提出許多寶貴建議,如跑道結構、燈光設備、看臺層次等,由於改建成功,民園體育場成爲當時首屈一指的比賽場地,不少國際大賽都在這裏舉行。
“他每天早晨都在民園跑步鍛鍊,是一個了不起的運動員,更是一個幽默大師。”劉校長說。
雙料冠軍“跳遠”趕上輪船
劉校長講述了利迪爾在參加萬國田徑賽前一場比賽的趣聞:
1928年,日本政府在滿洲(今東北)舉行了一場國際運動會,當時26歲的利迪爾很輕鬆地就獲得了200米、400米跑的金牌。賽後,利迪爾急欲返津,可是當天返回天津的輪船下午3點開船,比賽2點45分才結束,若不及時返津,就要延誤一週課時。於是,利迪爾在運動場跑道終點附近租了一輛計程車,並放上行李,比賽結束即刻登車啓程。
當利迪爾跑完賽程,便徑直奔向那輛已等候多時的計程車,可駛抵碼頭時,剛起錨的輪船已駛離岸邊大約50米了。
此時,利迪爾意外地發現船是在掉頭,要往碼頭方向靠近一定距離後方能離開港口——當船距離岸邊4米多時,他繞過船塢的障礙,跑到岸邊先用力將行李拋上船去,隨後倒退幾步,用盡全力起跑,縱身一躍,跳上輪船的尾部,此時的他還穿着比賽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