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18日)上午,中國載人航天應用系統總指揮、科學院高技術局局長、應用研究與發展局局長張厚英教授在做客新浪網時,就“嫦娥一號”的發射目標、以及探月計劃推進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斥14億花3年半造“嫦娥一號”
由於張厚英是中國載人航天應用系統的總指揮,因此話題一下子就從“載人航天”的技術上打開。他自豪地說,美國原計劃宇宙飛船一年要飛八個架次,32億美元,相當於200多億人民幣;而我們發射6艘飛船、把航天城和新的發射場建起來、把6位宇航員送上天等等這一系列措施,才花了190億元。“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載人航天3個國家的俱樂部了,這反映了我們的技術基礎。”
張厚英介紹,大概在1993年,我國就考慮研究登月衛星,但當時因爲需要集中力量做載人航天的工作,因此這樣的想法被否定了。
“3年半以前,'嫦娥一號'的方案重提,得到了中央14億資金支持。大家齊心協力,包括火箭、衛星平臺、衛星需要的有效載荷,都在很短的時間內造成。”張厚英說,現在就等待發射了,一切都非常非常成功,大家是非常有信心的。
“氦3”聚變發電可供世界用至少1萬年
張厚英表示,探月初步設想有四個:
第一個,我們要對月球做全面的三維空間照相,把月球的圖像全部照下來,這是非常重要的。儘管美國幾次登月,還沒有得到一個全面的圖像。
第二個,用光譜分析的辦法,探測月球上的多種礦物元素。月球上估計大概有100多種礦物元素,美國探測了5種,我們這一次再加9種,一共要探測14種元素。
第三個,探測月球上土壤的厚度。比如,通過測量土壤厚度,可以知道(哪裏)有“氦3”。月球土壤裏大量存在着叫做“氦3”的一種化學元素,它是氣體性質,是非常重要的聚變能源。初步估計月球上有100萬到500萬噸。全世界如果用“氦3”聚變發電,能用1萬到5萬年。
第四個,在飛行的過程中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狀況。
“嫦娥一號”抵月球約需173個小時
由於月球三維影像會從“嫦娥一號”傳回地球,因此很多人都很關心她從地球到月球上去會需要多長時間。
對此,張厚英說,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圍繞地球轉是每秒7.91公里的速度;但要飛出地球到月球上,就需要另一個速度,叫做第二宇宙速度,即每秒11.2公里的速度才能到月球,換句話說,從地球到月球總共起碼需要走173個小時左右。
月球是屬於全人類的
對於現在不少國家都在提出自己的探月目標,張厚英表示相互的關係不應該是“競爭”,而是“和平合作”。“國際空間法有規定,月球是不能被哪一個國家所佔有的,因爲月球是屬於全人類的,所以不能說跑馬圈地,美國上去畫一個圈,中國畫一個圈,俄羅斯畫一個圈,把這個分了,絕對不行。”
張厚英認爲,競爭是會有,“因爲月球上的資源,比如說'氦3'或者其他一些金屬,誰能拿到就是誰的,所以大家都想取”,但不能只看到“競爭”的態勢,而忽略了和平合作的意義。“如果我們要探測宇宙的奧妙,光在地球上是不行的,而在月球上建設基地是非常理想的,比地球更容易發射衛星到其他的星球上去”。
“作爲科學家,我希望全世界的科學家攜起手來,共同團結,一起來建月球的觀測站。”張厚英呼籲。
“神七”宇航員或明年太空漫步
有人提問:“神七”可能會明年昇天,而且宇航員還會出艙在太空漫步,技術上是否比較難實現?
對此,張厚英說,宇航服是個非常難的問題,因爲要包括宇航員所需要的各種功能,比如要有空氣,呼出的二氧化碳要過濾,溫度保持18℃到26℃,溼度保持30%到70%,還要包括對外通信聯絡,宇航服不能夠有泄露、漏氣,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防護一些小的真空碎片,要防護強輻射等等。
“在宇航服的空間環境裏面都要保持剛纔講的參數,非常不容易。俄羅斯已經有了,美國有了,現在就看我們了。”他說,中國人很有信心克服難關。到目前爲止,宇航服還在積極的研究過程中,應該說沒什麼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