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造性思維是創新的基礎,沒有創造性思維就不可能有創新。因此,人們要實現創新就必須打破舊的思維模式,突破舊的思維定式,克服各種各樣的思維心理障礙,必須學會進行創造性思維,必須依靠創造性思維,即必須由具備創造性思維的人去實現創新。
障礙創造性思維的心理枷鎖主要八種:
-一是思維定式
思維定式是指沿着習慣的、固定的思路去考慮問題的一種心理現象,或者說是一種思維慣性。在長期的思維實踐中,每個人都逐漸形成了自己所習慣的、固定的思考模式,當面對客觀事物或現實問題的時候,人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依靠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從固定的角度,沿着慣用的思路對它們進行思考、評判和處理。思維定式就其效應而言,可分爲正效和負效兩種思維定式。對於正確思維有積極促進作用,能使思維更迅速、更經濟、更有效的,稱爲正效的思維定式;對於那些妨礙正確思維,起消極作用的,稱爲負效的思維定式。負效的思維定式明顯地產生阻礙創造性思維的效應。
-二是權威定式
權威在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會存在。事實上,在任何組織當中,只要牽涉到公共活動、羣體活動,都需要某種權威。然而,人們對權威的尊崇常常演化爲神化和迷信,導致對權威們的盲目崇拜。人們往往很難突破權威的束縛,有意無意地沿着權威的思路往前走。權威定式還會扼殺人的智慧,阻礙人們以科學的精神去探索、去創新和發展真理。亞里士多德曾斷言:“物體從高空落下,快慢與其重量成正比。”這個斷言流傳了1800多年。伽利略卻不迷信亞里士多德的權威,他要重新用實踐檢查它是否真理,他拿着兩隻大小不同的鐵球,跑到比薩斜塔上往下扔,結果證明亞里士多德的斷言是錯誤的。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客觀事物在發生不斷地變化,新情況、新問題、新方法會不斷地出現,我們要尊重客觀現實,不盲從權威,堅持與時俱進,纔能有向傳統觀念挑戰的勇氣,實現創新。
-三是從衆定式
“從衆”,心理上是指個體在羣體中不知不覺地感受着羣體的壓力,在知覺、判斷和行爲上表現出與羣體中多數人一致的現象。通俗地說,就是隨大流,隨衆附和,人云亦云。在“從衆定式”的指導下,別人怎麼做,我也怎麼做;別人怎麼說,我也怎麼說;別人怎麼想,我也怎麼想。顯而易見,從衆定式不利於個人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思維。一般說來,在隨衆附和的環境下,新的創意和創新很少出現。如果一味地盲目隨大流,個人也就不願意開動腦筋,也就不可能獲得什麼新的創意,也就不可能有什麼創新。新觀點、新思路、新發明、新創造往往是衝破從衆定式的結果。應該提倡“自主的獨立思考”。獨立思考可增加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的機會,可激發創造性,開拓新路,另闢新徑。
-四是唯經驗定式
經驗對創造性思維的作用可以概括爲一句話:沒有經驗就沒有創造。因爲經驗本身就是創造性思維的產物,只不過是發生在過去。經驗爲創造性思維提供了基礎,經驗的撞擊可以產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反面經驗又可以爲創造性思維提供教訓。
經驗本身對創造性思維又具有雙重的作用。一方面以已有的經驗爲參照爲借鑑,可以促進創造性思維,另一方面經驗又可以對創造性思維構成潛在的障礙。創造性思維必須在某種程度上突破以往經驗的慣性,這裏的障礙就在“熟悉”二字上。因爲“熟知並非真知”,這是黑格爾多次說過的名言。熟知的事物是重複了多次的東西,人們已經習慣於按固定的含義去認識他們,按固定的聯繫去思考它們,按固定的模式去對待和處理它們,因而使得一般熟知的事物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了某種固定不變的“常態”。比如,太陽東昇西落的“常態”,曾使人們在幾千年裏認爲太陽圍着地球轉,認爲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五是唯書本定式
書本是人類經驗、智慧和體悟的結晶,是人類知識、文明的寶庫。書本使每一代人都能從一開始就站在前人的肩上。但是,書本知識自身也存有一些缺陷:
其一,書本上的東西主要是歷史和現實的經驗觀念的總結。書本上的優秀成果固然能給後人的實踐以啓示和指導,但是,它不可能完全準確地解釋人們當前實踐中碰到的一切新現象、新情況和新問題。
其二,書無完書。書本知識是對人的智慧和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但人們在概括和總結經驗的時候,由於受到當時時代和科學文化發展等條件的限制,人們認識能力的侷限,以及認識道路的複雜性和曲折性,難免發生偏頗,出現錯誤是常有的事。
習慣於唯書本定式思維的人,往往認爲凡是上了書本的,凡是已形成的條條框框,都會被絕對地當作思考問題的依據,凡事皆“拿本本來”削足適履,結果會導致放棄對實際問題的深入研究,放棄對於具體問題的具體分析,阻礙創造性思維的萌發。
-六是尋求唯一答案
大多數人從入學的第一天開始就被教育:每一個問題都有一個對應的正確的答案。在學校的訓練下,思維就形成了這麼一種習慣定式:思維的目標就是尋找或達到一個潛在的唯一的正確答案。因此,尋求唯一答案就逐漸的深植在我們的腦海中,成了思維方法的金科玉律。然而,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很多問題並不是如此,它們是變動的,不確定的,有許多正確答案是依你所追求的目的而定,如果你認爲只有一個正確答案,那麼在你找到第一個之後,就會不願意或者根本就想不到去尋找第二個乃至更多個其它可替代的正確解決答案。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來說,許多重大問題的認識是沒有盡頭的,人們的所謂答案,只是人們對這個問題的某一個階段、某一個程度、某一個層次的近似的認識,並不等於絕對的唯一答案。事實上,一個答案僅僅是一個相對的真理,無數相對真理之和纔是絕對真理。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重大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很多的。應該說新的創新,新的科學發現,往往是在尋求問題的第二個、第三個答案開始的。
-七是錯誤、失敗屬於壞事
我們知道把船拴在避風港裏的確安全,但造船的目的不是讓船停在那裏。一個人只要做事情,肯定就會出錯。但人不能因爲怕出錯就一輩子總靜止地躺在那裏,什麼也不做。對於我們的大多數活動來說,“失敗是壞事”是有道理的。如果作爲飛行員的你駕駛一架航班客機出了事故,如果你設計的廣告反而使銷量減少,如果你作出的決策使企業損失了幾百萬元……這些“失敗”當然都是壞事。但是,當我們正在追求一種新的觀點、新的創意時,如果死抱着“錯誤、失敗是壞事”的觀念,就會導致我們的思想和行動趨於保守和停滯不前。在創新過程中,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或失敗,每種探索都會伴有風險。在科學史上,哪一次偉大發現的過程不能開出一長列錯誤的清單?哪一次偉大的成功沒有經過多次的失敗?
-八是“我沒有創造力”
“我沒有創造力”,這實際是人們心理上的一個誤區,也是束縛創造性思維與創造力開發的心理障礙。一個人要想成爲富有創造力的人,重要的就是要具備創造性的思維能力,而第一步就要有“我有創造力”、“我能夠創造”這樣的積極心態。因爲,無論做任何事情,重要的就是要有信心。只要有“我能”、“我行”這樣的自信心,你就能使你的大腦運轉,去尋求做成這件事情的辦法。反之,如果你認爲某事不可能,那麼你的大腦自然會思考一些證明此事不可能的理由。而一旦你相信,真正地相信事情是可能的,你的思維便自然會去發掘能實現這件事的各種方法。
以上,對影響人們創新的思維上的一些障礙進行了分析。如果人們能夠主動地克服了思維上的這些障礙,學會並掌握創造性思維的方法,並且善於在實踐中加以自覺和靈活地運用,就能夠打破常規,實現思維的創新、觀念的更新、工作的創新、事業的成功,擴而廣之,就能夠與時俱進,不斷推動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在當前全市開展的“解放思想,幹事創業,科學發展”大討論中,有必要把這些障礙創新的心理疾病祛除,用健康的思維、發展的思維、科學的思維來指導我們幹事、創業、爭創一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