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編者按
在國務院機構“大部制”改革完成階段性任務後,新一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正式啓動。中共十七屆二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行政管理體制。
8月25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召開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祕書長、中央編委委員馬凱指出,按照中央部署,國務院機構改革已完成階段性任務,適時跟進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十分必要和迫切。
近年特別是今年以來,一些地方政府已經啓動機構改革的試點,出現了“海南模式”、“隨州模式”等一些積極的探索和經驗。這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面臨什麼難題?怎麼改?社會各界充滿期待。
改革需邁三道坎
國家行政學院汪玉凱教授表示,許多問題在中央政府機構改革過程中可能不會出現,但是具體到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後,就會變得非常突出,而且顯得極爲緊迫。
1調整垂直管理體制
建議:理順中央與地方權責關係
當前,爲了便於指導和管理,中央在很多行業和領域實行了垂直管理,如海關、質檢、稅務、工商等部門。然而很多條條管理的單位分散在全國各個地方,其活動範圍在地方行政區域內。這樣搞得不好,地方政府可以掌控的資源越來越少,在某種程度上不利於地方政府進行管理。可以說中央垂直管理部門與地方政府的關係處理得好,就能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處理得不好,二者俱傷。
因此,如何探索解決中央的條線管理和地方以塊管理的矛盾,顯得十分緊迫。“調整和完善垂直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和明確權責關係。”《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中的這一表述,使大家對垂直管理體制改革充滿了期待。
2財權與事權分配不均
建議:平衡中央和地方財權事權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認爲,事實上,啓動新一輪財稅改革的呼聲由來已久,但因其涉及中央地方財權、事權分配,預算民主化和人大監督以及公共財政的完善等諸多方面,使得中央對財稅體制改革慎之又慎。
1994年,我國實行分稅制改革後,從中央與地方財稅關係存在的問題看,財政總收入中,中央的集中能力越來越強,中央財政寬餘、地方財政緊張。爲增加本地區財政收入,很多地方政府盲目招商引資、大搞“土地財政”。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問題,需要地方政府有一定的財力來支撐,因此財稅改革迫在眉睫。
汪玉凱認爲改革的重點,一方面在於改革預算制度,建立陽光預算;另一方面在於平衡中央和地方的財權、事權,同時使轉移支付更加科學、透明、規範。
3改革“市管縣”問題
建議:推行行政“省管縣”模式
當前,從地方行政層級看,最尖銳的矛盾體現在地級市與縣(市)之間,經濟上爭資源、爭土地、爭項目的競爭關係與行政上的上下級隸屬關係屢屢發生衝突,行政成本高、效能低。汪玉凱認爲,現行“市管縣”模式增加了行政管理層次,管理效率低下。
汪玉凱認爲,“省管縣”有海南模式和浙江模式兩個改革的方向。以浙江爲代表的改革主要是擴大縣級政府經濟管理的權限,同時浙江模式很重要的經驗就是財政體制上的“省管縣”,而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方面還不是完全的“省管縣”。而海南從1988年建省開始就沒有實行“市管縣”,海南省20餘個縣、縣級市、地級市都是由省直接管理,是獨立的經濟單元,不存在地級市對縣的行政管理問題。
汪玉凱認爲,浙江模式仍是目前多數地區推行“省管縣”改革可供參考的路徑,而海南模式雖然是與其省域面積小、縣級區域少的省情密切相關,但這是一種趨勢,即從財政的“省管縣”到行政的“省管縣”,“否則地級市光財政不管,行政管,很多矛盾還是很難調和。”
-改革前瞻
“大廳局”有望逐步亮相
以“大部制”思路推動改革,但省、市、縣不會搞“一刀切”
在這輪地方機構改革中,指導國務院機構改革的“大部制”思路,將進一步延伸到各省市,一批“大廳局”有望逐步亮相。工業和信息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交通運輸等領域,將率先起步。
關於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國家行政學院汪玉凱教授認爲,“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會以‘大部制’思維來推進,在整體上將與中央政府機構改革保持一致。”
汪玉凱表示,但這並不意味着地方會照抄照搬中央政府機構的改革。因爲中國各個地方的情況比較複雜,基於此,省一級政府機構的設置將會與中央政府保持一致性,比如設立交通運輸廳、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但是越到下一級政府,尤其是縣級政府,其機構設置的差異性可能越大,越會體現自己的特殊性,從而不一定在機構設置上與中央對口。“要考慮地方的特點,要結合自己的實際,用共性指導個性,這輪機構改革,對地方政府而言,有着很大創新空間。地方政府如何根據自己的實際來操作,將決定改革成效的大小。”汪玉凱說。此外,中央下發的《關於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意見》,還允許各省市可以因地而異,充分考慮政府職能特點設置機構,不會搞一刀切。
-地方試水
海南試點“大部制”
效果良好
據瞭解,中央在海南省試點進行了一系列地方機構改革探索,並取得良好效果。海南省先於工業和信息化部,在本省掛牌設立了工業經濟和信息產業局,統籌管理重工業、輕工業和信息產業。這是目前各省市中唯一的一個。該省還整合設立了人事勞動保障廳,這與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合併成立人力資源部和社會保障部的思路一致。
值得關注的是,海南省還設立了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而其他省份通常是設有文化、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體育四個部門。這個名副其實的“大廳”,加強了四個相近領域的協調管理,而且大大精簡了官員數量,提高了行政效能。
這正如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周天勇所言,政府部門應逐步向大部制、寬職能、少機構的方向發展,減少行政層次,解決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政出多門等問題。
官少牌子多成隨州一景
湖北省隨州市是全國較早試行大部門體制的地級市。
“隨州推行‘大部門制’,其實是‘無心插柳’。”隨州市市長李紅雲代表說,隨州本是一個副廳級的“省直管市”,2000年8月升格爲地級市。當時湖北省主要領導提出要求:升格,但不許增加編制。“爲了達到這一要求,隨州只能把幾個部門整合在一起。”比如,文化局、文物局、體育局、新聞出版局合併,統稱“文體局”。
精簡機構的一個辦法,是與下級政府實行“錯位設置”。直接服務羣衆的部門,在區、縣一級的人員編制遠多於市裏。比如隨州市下屬的曾都區設了移民局,市裏則只在民政局內設一個移民科。
一些職能相近的機構被合併,有的只掛牌不單設。由於湖北省一級的政府還是傳統體制,爲了應對各項職能,隨州在一些機構門外掛了好幾塊牌子。整合後,隨州市政府組成部門和直屬事業機構共25個,比一般地市州少10個以上。如今,“官少牌子多”已成隨州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