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型師徒關係
2003年,郭玉文當上了老闆。他在鼓樓開了天津首家魔術商店。10平方米的場地不大,但頗有魔幻味道。
看似神祕的魔術在這裏放下身段,開始與現實生活對接。遊客們停下腳步,瞪大眼睛,注視着在L形櫃檯裏那個吹一口氣,變出了一隻鴿子,揮一下手,絲巾憑空消失,打個響指,皮夾莫名起火的郭玉文。於是,絡繹不絕的拜師請求,涌向了這裏。
但郭玉文犯倔——不收。“魔術跟戲曲差不多,多是一對一傳授,不會大量收徒,也不會很快地傳授技藝。通常情況下,學徒前三年沒有收入,但要供奉師父。學成後三年才能出去掙錢吃飯,但自己的情況要隨時向師父彙報。六年之後,徒弟才能正式出師下山。正因如此,很多徒弟覺得被耽誤了,埋怨甚至記恨師父。”他感嘆到,自己不收徒弟的“癥結”正是如此。
不收徒並不代表不傳授技藝。如果別人想來學習魔術,他也會傳授,不過要收取一定費用。如果能力很強,他就多教一些東西;如果只是玩玩而已,那就要試情況而定。“師生關係建立在經濟關係上,有一定範圍而又有一定價值,彼此都心理平衡。如果將來分手的話,大家也覺得很正常,更不會有什麼怨恨在裏面。”眼前的郭玉文試圖讓自己內心平靜地去闡釋其中的道理,但最終他還是很誠實地道出——“心底還是放不下這些學生。”
尤其是學生們比賽的時候,郭玉文心中的那架天平就會不由自主地傾斜。比如去年他的一位學生獲得了全國首屆大學生魔術比賽銅獎。從初賽到決賽,他都是把商店門一鎖,24小時去陪着學生。“我要幫他製作道具服裝,幫他排練、走臺。因爲是表演變傘,一次排練,光收起這些傘放進特製的衣服,就得20分鐘。我記得決賽那天,我站在臺口看着舞臺上的學生,我覺得他就是年輕的我。那種年輕時候的衝動感覺又回來了。”
現在,他把這種關係定義爲新型師徒關係。“現在有人向我學魔術,我會首先問清他的想法。如果只是想弄懂魔術原理的,我一定會拒絕。不然他會認爲你的表演一文不值。我覺得那些只想瞭解原理而不明白表演價值的觀衆是魔術最大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