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大學老校友王炳誠80高齡重回母校現身說法,以自己在基層、在西部艱苦地區工作的親身經歷告訴畢業生:『畢業以後到基層去、到艱苦的地方去,到需要知識、需要大學生的地方去,基層和艱苦地方的磨練是對青年人最好的鍛煉。』
近日,老校友王炳誠欣然受邀出席了在天津大學2009屆畢業生主題教育月啟動儀式。該主題教育月的主題為『感恩·成長·使命』。活動月期間將開展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王炳誠作為校長論壇第一期的主講人作了題為《我的石油情緣》的講座,拉開了的帷幕。
在天大學子心目中王炳誠學長是個傳奇人物:他曾任克拉瑪依油田副總工程師、大慶油田工委常委副指揮兼總工程師、吉林油田副指揮兼總工程師、海洋石油局常務副局長兼總工程師、石油部沙漠鑽井顧問組組長、塔裡木石油會戰指揮部常務副指揮兼副書記、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諮詢中心工程部副主任。1997年1月離休後,受聘為塔裡木石油會戰指揮部高級顧問。對克拉瑪依油田、大慶喇麻甸油田、渤海海上錦州202氣田、塔北輪南油田、塔中4油田等油田的發現和上世紀五十年代克拉瑪依油田年產上百萬噸、六十年代大慶油田年產上千萬噸,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八、九十年代參加並領導了塔裡木油田體制改革試點和完善工作取得成功,對推動石油工業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回憶當年畢業時的情景,王炳誠滿懷自豪地說:『我是1951年從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前身)畢業的,當時所在的采礦系是與母校同齡的四個系之一,到我畢業時已經有56年歷史,畢業生遍及全國各大礦山、油田。』
『當年我自願到克拉瑪依油田工作』,他這一乾就是46年。一開始只是一名鑽井隊的鑽井工人,一些從學校出來的學生都覺得當工人太簡單,沒有什麼東西可學,可王炳誠說:『理論的東西再多,如果不實踐還是不行』。所以他踏踏實實地頂崗工作,認真地向工人師傅和蘇聯技師學習,不久,蘇聯技師說:『你可以當井架工樂』,隨後又先後作了副司鑽、司鑽、鑽井技師、打撈技師,就這樣在基層默默無聞工作一直到1955年纔進入專業技術和領導崗位。
在油田一線工作的幾十年,王炳誠先後參加過克拉瑪依油田的發現和初期開發建設,四川川中會戰、大慶石油會戰、江漢石油會戰、吉林油田的建設,80年代海洋石油對外開放後與外國石油公司合作開發渤海灣海上油田,『六上塔裡木』展開的3年鑽探准備工作和塔裡木石油大會戰,在石油工業的路上和海洋的7個油田整整奮戰了46年,69歲纔離開工作崗位。
西部地區氣候惡劣、風沙驚人,王炳誠用艱苦卓絕來形容石油勘探工作,但是更令他刻骨銘心的是一次次油田會戰告捷時,他和油田職工的興奮和激動。
『一人要有理想和信念,就是要為國家人民紮紮實實地奉獻一生,一個人最大的幸福收獲就是我為國家為人民奉獻,回首人生美白果就足以。一生中不會一帆風順,只要有理想信念,總是能夠披荊斬棘抵達勝利的前方。』王炳誠如是說。(通訊員王青)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網友評論 3 條,查看全部 | ||||
王老精神可嘉,不過時代不同了,經驗不能照搬~~

胡說八道!現在無聊的人才整天喊着複名祝福老學長

願天大早日複名北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