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大沽船塢將規劃建設遺址公園
——天津大學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季宏
北洋水師大沽船塢保護總體規劃由天津大學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負責,此次規劃的負責人之一季宏介紹,正在規劃的大沽船塢將根據濱海新區總體發展規劃,建設成遺址公園。目前,大沽船塢遺址保護規劃已經初步完成,正在報文物部門等待批准。
按照規劃,在廠區的六座保存較好的廠房將保留下來,其中有兩座或三座廠房,將結合地下的遺址展示進行改造,改造後的廠房變成大沽船塢遺址博物館,其中包括廠史博物館,有可能目前的大沽船塢紀念館館藏將搬遷到這裏。
從季宏的介紹中記者瞭解到,此次大沽船塢規劃總面積達到91.4公頃,重點保護區22.4公頃,其餘爲公衆能夠免費參與活動區。
規劃後,重點保護區是作爲有門票收入的區域。對於未來的旅遊效益,季宏表示,並不是爲了旅遊發展纔來保護文化遺產,而是因爲文化遺產而帶動旅遊發展,相信規劃後的大沽船塢遺址公園,會給全國人民打造一個旅遊的好去處。
遊客少了收入低了維護難了
百年大沽船塢盼新生
現狀一
館藏展品十年沒改變
大沽船塢紀念館王春慶館長介紹,2000年,也就是大沽船塢建立120週年的時候,當時廠裏的效益不太好,出於拓寬經營思路、宣傳企業文化,同時保護文化遺產等方面的考慮,廠裏決定在廠區內建立紀念館。紀念館建立的第一年,發展得非常好,當年一個夏天的門票收入達到了3萬多元。紀念館的建立,不僅實現了船廠建館的初衷,同時也給人們的出遊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場所,幾乎來此旅遊參觀的遊客都會讚歎不已。
然而輝煌是短暫的,從2002年到現在,紀念館門票收入一直呈逐年遞減的趨勢。王館長分析說,其實這跟廠裏自身的發展是有關係的,來這裏參觀的人幾乎很少有“回頭客”,因爲紀念館建館將近10年來,幾乎沒有對館藏進行更新,沒有對佈局進行改變,展示的物品依然是那41件文物和226塊展牌。但是這並不是因爲廠裏沒有考慮到這一點,是因爲各種客觀因素,改變起來很難。
現狀二
維修費是收入5倍
“當初我們建館的時候,只是想給自己的廠史留個紀念,給廠裏的文物找一個安身之處,但是沒有想到的是,當越來越多的人認識這個百年老廠後,它自身的社會效應驟然升級,不斷攀升的社會效益跟船廠自身的發展並不成正比,這些也是我們當初沒有想到的。”
由於目前大沽船塢紀念館並沒有被納入公共文化設施體系,仍靠天津市船廠養活,所以旅遊效益以及社會效益與它本體的社會價值不成正比,一邊是不斷攀升的社會價值,來過大沽船塢的人都覺得這裏應該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然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實施起來從經費到人力物力都不是一個效益一般的船廠能夠做到的。同時,高額的館內維修費用與逐年下降的門票收入也成反比,近年來,紀念館門票收入平均只有2萬多元,而每年用於維修管理的費用卻高達10萬元。由於非屬地關係導致旅遊部門對大沽船塢的支持欠缺,加上附近旅遊景點和文化娛樂設施不斷升級,給大沽船塢的經營帶來了很大沖擊。
現狀三
宣傳不夠道路不暢
一位塘沽區文物界人士介紹,長期以來,天津市船廠並沒有對大沽船塢紀念館進行過任何宣傳,在塘沽看不到任何大沽船塢的宣傳廣告,甚至建館初期在周圍道路上設立的路標指示牌,目前也不見蹤影了,陌生人想找到這個地方必須靠熟人引路。
交通也是大沽船塢的一個重要問題,塘沽區海河南北兩岸交通滯後本身就致使大沽船塢陸上交通不便,加之,水上旅遊船取消這一站點。如今,想要去大沽船塢,只能通過天津市船廠前面的津沽路,但是由於道路附近多項工程正在施工,使得道路坑窪不平,行車非常困難,水路、陸路的交通不便,讓原本就不景氣的大沽船塢紀念館“雪上加霜”。
“我們是用生產養遺產”
天津市船廠廠長王可有
北洋水師大沽船塢,始建於1880年2月,是繼上海江南船塢、福建馬尾船政之後我國第三所近代造船廠,也是我國北方第一所近代造船廠,它不僅解決了北洋水師的修船問題,也成了當時北方修造船的中心,它還培育了我國北方的第一代造船工人。
2000年10月28日北洋水師大沽船塢紀念館在船塢建立120週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該館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展廳面積600平方米。通過“北洋水師大沽船塢的建立”、“大沽船塢不可磨滅的貢獻”、“大沽船塢的艱辛與曲折”、“大沽船塢的新生與發展”四部分內容,展現出其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和120年來的發展歷程,而且收集了建塢初期從國外進口的機牀、帶纜樁、民國八年仿造的馬克沁重機槍等文物,展現出百年船塢的原始風貌。
“我們是在用生產養遺產,我們的使命就是把這種文化和文物遺產保護下來,目前,我們的館藏還不夠豐富,屬於直系親屬少、旁系親屬多的階段,所以我們現在不是考慮旅遊效益的時候,而是要重點考慮保護性開發的事情,文物收集工作將不可間斷。”對於大沽船塢紀念館所面臨的尷尬處境,天津市船廠廠長王可有淡淡一笑,王廠長的話也得到了天津市船廠很多工作人員的認同,記者瞭解到,從大沽船塢紀念館建立以來,文物的收集工作一直在進行,只要和大沽船塢“沾邊”的文物,無論廠裏的經濟效益是否能夠承受,他們都要想盡辦法把它買回來,讓它們回到大沽船塢紀念館。
今年4月份,王廠長聽朋友說,北京有一塊“大沽船政”的牌匾,王廠長立即與廠長助理和王春慶館長協商,最後,派他們到北京進行實地考察瞭解情況,經過初步調查瞭解到,寫牌匾這個人是當時清朝大沽船政負責管理大沽船塢的一個官員,此匾正是與大沽船塢有關。隨後,王廠長馬上查詢牌匾的拍賣時間和地點,並安排廠長助理和王春慶到現場參加競拍,最後,他們以8000元的價格把這塊牌匾帶回了大沽船塢。王廠長介紹,廠裏對於文物保護工作定了目標,即廠裏的文物不倒賣,流失在外的文物盡力收集,到目前,已經收集回來馬克沁重機槍、三用剪板機、老式車件等近30件物品。
王廠長對於船廠未來的發展也勾勒了一幅藍圖,大沽船塢是歷史和現代文化融合的載體、工業遺址和古代文化的結晶,也是近代造船工業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