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莫言50多年前出生的山東高密大欄平安莊的老宅子,已經破得不像樣子了。莫言雖是無所謂的態度,近日,其家鄉政府卻看不下去了,要替其修繕一新。當然,家鄉政府不是活雷鋒,他們試圖把“莫言舊居”納入當地的旅遊產業,使之成爲山東千里民俗旅遊的景點。而就在上個月,莫言文學館也剛剛揭幕。莫言對此顯得很無奈。
莫言現在才54歲,莫言舊居、莫言文學館就已經新鮮出爐,實在很雷人。這其實無異於爲生人建祠堂。史上最有名的生祠擁有者或許當推明朝的大太監魏忠賢了。據史料記載,當時各地或是懾於“九千歲”的淫威,或是逢迎,興建了大量的魏忠賢的生祠。魏忠賢雖然還活着,卻已經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擺上了神壇,可謂是要做活神仙。魏忠賢倒臺之後,他的生祠即被紛紛拆除,沒有留下半座。給活着的作家建文學館,有類於此。作家還活着,建館當然不是爲了紀念。建館者也許會拋出一個研究該作家的說法,不過,這種花言巧語掩飾不住對作家的神化。而現在作家們的家鄉政府,正在成爲神化在世作家的生力軍。在莫言文學館建成之前,賈平凹文學藝術館和陳忠實文學館已經開門迎客多年。
好在莫言頭腦清醒,其對高密政府建莫言文學館、莫言舊居也都反對,但是,無奈家鄉政府一意孤行,強行建館、主動保護,他也不能把臉面撕破,把事情鬧僵。在家鄉政府打親情旗號的綁架之下,莫言只好成爲發展家鄉文化旅遊產業的道具。
如今地方政府經濟至上的定位,決定了他們對文化資源進行非理性市場開發的功利行爲。近來,各地上演了一出出如紀念諸葛亮出山1800週年、李白故里之爭、梁祝起源地糾紛的鬧劇。地方政府不放過古人,當然也不會放過活人。前段時間,快女黃英一唱成名,其家鄉政府藉機造勢,發起了黃英家鄉的宣傳營銷。
中國自古就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家鄉政府靠着名人吃名人,也被視爲當然。而家鄉政府吃定莫言的另外一個合法性來自於,家鄉是作家文學創作的素材來源。這點在莫言和賈平凹身上體現得尤爲明顯。高密不只是莫言的出生地,也是其諸多小說故事發生的背景地。賈平凹的作品則形成了商州系列。這其實是向美國作家福克納學習借鑑的結果。福克納的主要作品,也都是發生在一個叫作約克納帕塔法的地方。不過,約克納帕塔法是一個虛構的地方,而高密和商州則是真實的。或許這正是福克納的高明之處,真實往往會給以虛構爲業的作家們帶來麻煩。所以,到了中國作家這裏,難免會被家鄉政府看作“作家在吃家鄉”。既然作家能吃家鄉,怎麼就不能允許家鄉吃作家呢?這是一個令作家們啞口無言的邏輯。
在當下,家鄉政府吃作家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能夠以自己的名氣給家鄉帶來收入,解決鄉親們的就業問題,而家鄉政府投入又不多,這對作家們來說也不是壞事。只是問題在於,家鄉政府對作家怎麼個吃法。不管不顧,吃相難看,這未免會令作家尷尬,令外界恥笑。問題的關鍵還是怎樣吃得有文化,有水平,讓吃者過癮,讓被吃者舒服。(於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