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華網報道,溫家寶總理近日與來自科教文衛體各界代表圍坐在橢圓形的桌子旁,聽取他們對《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在談到大學建設時,溫總理說,『一些大學功利化,什麼都和錢掛鉤?這是個要命的問題』,『一所好的大學,在於有自己獨特的靈魂,這就是獨立的思考、自由的表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學。大學必須有辦學自主權。』
溫總理不止一次地發出過培養大師的呼聲。大師哪裡來?從大學來。大學本該是最富有創新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地方,而如果被官本位思想和拜金思想所佔領,那麼大學就必定失去他自己的定位和理想,大學也就不成其為大學了。
柏林洪堡大學的創始人、德國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威廉·馮·洪堡認為,建設大學的目的是教育和改造社會與國民,給社會帶來更多的理性和更少的犯罪。中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深受洪堡思想的影響。在他的影響下,那時的北大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標杆和一座山峰。一批大師級的人物(這些大師可不是現在一些人自封或互相吹捧打造的)湧現出來。胡適更主張,『應該繼續注重為國家培養基本需要的人纔,不必趕在人前面去求眼前的「實用」。無用之用,知之者希。若吾輩不圖,國家將來必蒙其禍』。
一所大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得有人文理想,這是大學應該佔據的道德高地。而我們現在一些大學,不缺錢不缺樓不缺人數,最缺乏的恰恰是這一點。『無用之用』無人理睬,大家都拼命追求『實用』,致使拜金主義嚴重。另外,一些大學以及學者的官本位情結也相當嚴重。動不動就琢磨自己是什麼級別的人,怎麼可能研究得好學問?怎麼可能給學校帶來為探索真理勇於犧牲的正氣?如果大學精神屈服於官位和權貴意識,那麼所帶來的只會是大學精神的畸形甚至毀滅。
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黃宗羲曾提出,學校不僅要培養人纔,而且應該討論政事,還要監察官吏、指導輿論、代表民意、教化天下、純化風俗。『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非是,而公其非是於學校』,他所指的並非是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因為其時並無現代大學;而且他所認為的學校也過於理想化和完美化。但他所指出的學校之意義,則是很對的。特別是想到他所處的朝代和時代,能夠提出錯與對出於學校、連『天子』說了都不算的觀點,真的很讓人感嘆和贊佩。
『一些大學功利化,什麼都和錢掛鉤?這是個要命的問題。』這個『要命』,不只是大學本身的『要命』,更有民族文化素養以及民族未來的『要命』。因為大學身上所負載的,絕不是發表幾篇論文的責任,而是為國家為民族培養一種民族精神、涵育一種歷史傳承的重擔。(周培)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