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回不去
回家重新發展,要被自己同齡人『領導』
那些在城市中選擇堅持的人,面對鄭婷這樣決然回家的案例,不知道要觸動多麼濃厚的鄉愁了。
而事實上,很多的新移民如記者一樣已經無法再返回哪個曾經熟悉的都市和鄉村,不管他目前如何艷羡和渴望。
今年春節回家時,記者已是孩子的父親。再次看到父母思念子女日漸蒼老的臉,心裡充滿愧疚。當年那個年少輕狂的我所不曾考慮的,年輕人對外部世界的渴望在那個人纔流動大潮興起的時候,讓人不加選擇地隨波逐流。如今當背負起家庭的責任,能理解父母所思所想時,注定要吞下思親這杯苦酒。但記者心裡異常清楚地知道那個家鄉早已不屬於自己了,被經濟大潮挾裹的人生裡已經沒有多少回頭餘地。
計劃生育在我國20世紀70年代全面推行以來,在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期,造就了第一個獨生子女出生潮。如今,這些當年的獨生子女走過了背叛期和思索期,進入而立之年,有了子女並開始背負家庭的責任。而這些獨生子女的父母也相繼進入老年階段,開始需要子女照顧。當年年輕離家出去闖蕩,就這樣變成了親人天涯相隔的親情糾結。
事實上,出生在上世紀70年代的有這種同樣處境的人很多。
那些當年出來闖蕩的人,相當一部分都曾經是當地的佼佼者。這些人畢業於90年代中後期,正好趕上了人纔從西向東從貧困到發達地區,這20年人口流動的最尾潮。
其結果是,在職業發展中,遇上了已經成為年輕管理階層中堅力量的上世紀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前期出生者;在生活水平上,遇上了東部西部差距最為快速縮小的一個階段,西部工資快速拉昇東部駐守不前;而在買房子的當口,也趕上了中國樓市上漲最快的幾年,背上了沈重的債務負擔成為『房奴』。而這些的綜合結果就是造就了一個時代人的平庸,造就了『闖世界的夢想』在現實中『玉體橫陳』,竟然『一絲不掛』。
當年那些不敢冒險或不得不回到家鄉發展的人,如今憑借自己的奮斗,在落後地區人纔流走的空當裡努力成長,成為西部當地社會的中間力量,佔據了從黨政到商業各個階層中的絕大多數崗位。
回去的『面子和尊嚴』倒在其次,就職業空間而言,回家重新發展又將面臨自己同齡人為領導的晉昇『天花板』。
而在這職業斷層之外,家庭又成為最大的牽絆。很多人有了孩子開始將孩子的未來看成第一位,想想後委屈點自己也倒罷了。一次次的『想回家』最終倒閉在軟弱的勇氣面前,剩下日常蒼白的人生令人煎熬。
被經濟大潮挾裹拋起又被經濟大潮拋離的70年代『人纔』,就這樣不得不面對著『回不去』的尷尬。
就在思鄉潮湧起的當口,另一種回鄉投資的經濟潮流也暗流湧動,一些在外面闖蕩略有積蓄的新移民,開始將資本投回家鄉,有的在嘗試實業,有的則買房子買商鋪。不管他們是在為回家做鋪墊,還是僅僅在資本增值層面上投資,都是一個可喜的潮流,對東西部經濟平衡來講都意義非常,東部西部的差距就這樣一點點拉近,融合就這樣一步步深入。
總有一天,就如同當初經濟大潮挾裹他們出外闖蕩一樣,當外部世界的吸引力在思親潮流面前崩潰時,當內地提供的機會足以繼續個人事業和前程時,就會挾裹相當一部分浪跡天涯的游子返回家鄉。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那個時代造就的人纔湧動潮流,也就走到了它終結的那一天。而在那一天到來之前,多數白領仍將在都市裡苦苦掙紮。
夜色昇起來了,陌生的城市燈火通明,照亮都市新移民一言難盡的人生現實。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