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資料圖:2010年上海世博會英國國家館有著獨特的外形,整個建築的外牆分布著6萬只有機玻璃材質的『觸須』,而在每一條『觸須』的內部都會有一顆活的種子。世博英國政府總代表馬言透露,英國館可能會成為集合全球最多種子的『種子庫』。
英國館設計師:『種子聖殿』本身就是展品
『你說的是真的嗎?』當記者告訴托馬斯・赫斯維克,英國外交大臣米利班德日前在上海稱英國館為『僅次於』中國館的上海世博會展館時,這位英國館設計師興奮而略帶羞澀地反問道。
『種子聖殿』本身即為展品英國館有兩個名字,一個叫『蒲公英』。英國駐華大使吳思田曾對記者稱,這是中國人給它起的,他特意用漢語強調,『英』是『英國的』的『英』。這一叫法更多是從其外觀而言??6萬多根亞克力管在方形的『木盒子』上隨風擺動,而每一根『觸須』頂端都儲存著一顆植物種子;而設計師托馬斯似乎更願意用『種子聖殿』來稱呼自己的作品??更多是出於其內涵的考慮。
對於英國館這一令人稱奇的設計,記者問托馬斯其靈感來自何處?他說,最早英國政府找到他,只提出一個要求:設計一個『很特別』的建築,有『特別的意義』在其中,不僅是一個展示的『容器』。這個寬泛的要求給了他很大的創作空間。於是他想到了倫敦的皇家植物園裡,儲存在『千年種子銀行』裡的種子,其中不乏很多瀕臨滅絕的珍貴植物。
托馬斯說,他不想讓英國館成為直接宣傳英國的展臺,而要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似很小的植物種子其實意味著很多,『用一顆種子長成的植物做草藥,可能讓一位生病的老奶奶長壽10年;而像麥子的種子可能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
托馬斯希望他的作品不僅僅是一個展示的空間,而要讓展館的外觀和其內在的展品融為一體,『展館本身就是一件展品』。
『我喜歡花草隨風飄動』的自然之美與其稱托馬斯是一名建築設計師,不如稱他為一位藝術家。此前,他的作品多以充滿藝術特色的小型作品為主,其中不乏城市雕塑。而對於英國館這一大型作品,他依然以一位藝術家的口吻說:『我希望它能帶給人們思考,也希望不同的人對它會有不同的理解。』
他說,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而他的設計理念與這一主題相關,形式又很模糊。人們生活的城市現實世界,充斥著鋼筋、混凝土等過於人造的痕跡,而他更喜歡『風一過,花草在其中飄動』的自然之美。
他希望游人們走進『種子聖殿』後,在5到10分鍾的時間內,能關掉手機,讓自己靜下來,似乎走進了一個寂靜的宗教建築,人們在這裡可以想想建築本身,也可以想想大自然,讓自己的心靈返璞歸真,得到片刻淨化。
托馬斯在談及他對世博會的理解時說,世博會與奧運會不同,奧運會雖然強調友誼,但也有競爭。而世博會則有本質的不同,參展者不存在競爭關系,不一定非要比誰更好,更多的是展示自己的特點。
『上海世博會將是人一生中最精彩的一次』因設計、施工等原因,托馬斯已到過十多次上海。對於上海的印象,他說有些地方很喜歡,但也有很多地方與世界上其它城市一樣,『缺乏個性』。不過他對上海整個積極向上的氛圍印象深刻,他笑曰:『英國現在是說了不做,而上海是說了就做』,這一點讓他欽佩。
托馬斯對上海世博會充滿期待,他稱這一定是一屆『很精彩』的世博會,相信對很多人來說,他們一生中只會看到一次如此精彩的世博。
托馬斯表示,倫敦1851年舉辦首屆世博會時,當年的英國充滿雄心;而現在的中國與當時的英國狀態很相似,非常自信,而這種自信又不給人以『傲慢』的感覺。
從事這一行業16年來,托馬斯獲得了眾多獎項。記者問他『種子聖殿』是否為其最好的作品時,他說,自己的作品都各有特色,但英國館的確是令其『感到驕傲』的一個作品。他希望今後能有自己更多的作品在中國出現,但他不想做『大路貨』,而更想通過作品傳遞一種新穎的理念。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