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英國議會下議院選舉計票結果7日基本揭曉,最大反對黨保守黨躍升爲下院第一大黨,但未能贏得絕對多數,英國迎來自1974年以來首個無多數議會。
截至北京時間7日23時,保守黨獲306個席位,執政黨工黨獲258席,自民黨獲57席位,其餘政黨獲28席。
本屆議會下院共650個席位,下院多數爲至少326席。儘管所有選區的計票結果還沒有出爐,但保守黨已經不可能贏得絕對多數,無多數議會成爲定局。
“沒有明顯贏家”
分析認爲,這次選舉“沒有明顯贏家”。雖然最終結果尚未出爐,但保守黨領袖卡梅倫的支持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長施瓦辛格說,已經給卡梅倫打電話表示祝賀。
多名老牌下院議員在這次選舉中告負。工黨成員、前內政大臣史密斯成爲“最大牌落選議員”。
美聯社評述,工黨最終將輸掉超過90個議席,但足以阻止保守黨獲得完勝,而僅僅幾個月前,人們認爲保守黨能夠成爲下院多數黨。
懸念:組閣存懸念工黨未放棄
據新華社電英國議會下議院選舉結果7日基本揭曉。這兩大老牌政黨各自聲稱有權組閣。
不過,工黨領袖、首相布朗當天下午發表講話,同意讓保守黨和下院第三大黨自民黨先行展開組閣談判,工黨準備在這一談判失敗後嘗試與自民黨聯合組閣。
保守黨:願和自民黨合作
卡梅倫7日在所屬選區凌晨告訴支持者:“我們國家希望變革。這一變革要求有新的領導層。”
他說,就全國範圍而言,仍需等待最終計票結果,但“顯然,選民已經不再授權工黨繼續執政”。
他說,新一屆政府或許需經過談判產生,“我們將以國家利益爲指導”,組建一個“強有力、穩定、享有廣泛支持並且按照國家利益行動”的政府。
選舉結果基本明確之後,卡梅倫7日表示,他願同自民黨全面商討共同解決國家面臨的問題。
工黨:放棄優先組閣
針對自民黨不願與工黨合作的現實,布朗7日下午在首相府前發表講話說,“我理解並尊重克萊格的立場”,克萊格與卡梅倫顯然應首先開始討論組閣事宜,而且“需要談多久就可以談多久”。他說,如果自民黨和保守黨談判失敗,工黨將準備好與自民黨“就我們兩黨之間或許能達成某些協議的領域”展開談判,包括建立“公平的選舉制度”。
儘管如此,工黨高層7日上午向自民黨“拋出繡球”。外交和聯邦事務大臣米利班德說,鑑於選舉結果,工黨和自民黨“道義上有責任”展開對話。
此前,選舉結果初步揭曉後,工黨成員、商務大臣曼德爾森說:“憲政傳統非常明確,如果產生無多數議會,看守政府而非獲得議席最多的政黨優先有權組閣。”
自民黨:聲言“拋棄”工黨
自民黨領袖克萊格先前說,獲最多選票和最多議席的政黨應優先有權組閣,即便這個政黨沒有取得絕對多數。克萊格7日上午告訴媒體記者,他依舊堅持此前的看法,“我認爲現在應該由保守黨證明它有能力按照國家利益執政”。克萊格沒有提到工黨。
保守黨領袖卡梅倫定於當天下午2時30分宣佈初步組閣方案。由於兩黨都有意拉攏自民黨,英國媒體形容,自民黨將是有能力左右政局的“擁立國王者”。
八名華人蔘選無一勝出
本次英國大選共有八位華裔候選人角逐議員席位,但均告失利。不過,許多候選人得票率較上次有大幅提升。
7日晚,來自中國大陸的保守黨候選人吳克剛對記者說,他獲得了四千多張選票,儘管沒有獲勝,但比上次大選時保守黨獲得的票數多了1400多張。
“許多成功的政治家都不止競選一次,就像保守黨領袖卡梅倫,也是競選過兩次才當選議員,經過這次競選的磨鍊,我相信下次能夠實現更大的突破。”吳克剛說。
談到下一步的計劃,吳克剛表示,“作爲保守黨成員和議員候選人,我相信保守黨執政後,我在經濟、英中貿易、投資方面都能發揮作用。”
北愛聯盟黨候選人盧曼華女士曾成功當選地區議員,此次雖未勝出,但得票率上升。而保守黨候選人李澤文則在倫敦選區把保守黨上屆大選取得的6482票增至11134票。
旅英學者曾飈對記者說,華人候選人落敗主要原因,是其參選選區都不是所在黨派安全選區,從對手手中爭取過來的選票不夠多。而據《英倫在線》網站針對華人的民調顯示,53.3%的華人認爲英國主流社會並不認同華裔候選人,而26.7%的受訪者說不會投票給華裔候選人。
儘管選舉失敗,參選華人對在英華人政治前景仍充滿信心。獨立候選人成世雄說:“參加競選從來不代表一定會勝出。我從這次參選中也得到許多寶貴經驗,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英國華人必定會打破數百年的沉默。”
爲所在政黨贏榮譽
對英國華人來說,參政之路依然漫漫,但本屆大選華人較以往更廣泛、更深入的參與,已令人看到未來希望的曙光。
比如,自民黨的杜淑真在倫敦Hammersmith參選,取得7500多票,以得票率15.9%在該選區排第三。保守黨的李澤文在倫敦Holborn & St Pancras參選,成功把保守黨上屆大選取得的6482票增加近兩倍,至11134票,得票率20.4%,排該選區第三。
自民黨的凌家輝在伯明翰Bromsgrove選區成功爲自民黨爭得10100多張選票,以得票率19.6%排第三,比上屆大選增加4.6%的支持率。
保守黨的吳克剛博士是8人中唯一來自中國廣州的候選人。他在利物浦河畔選區得票率是10.9%,排第三。當地爲工黨票倉,保守黨上屆選舉只取得2000多票,這次大選吳克剛雖然未能勝出,但卻成功爲保守黨取得4000多票,令人注目。他表示,將會繼續爲華人蔘政努力。
參選提升參政意識
8位華裔候選人均是第一次參選國會議員。按照英國各黨派參競慣例,首次代表本黨參選的候選人,一般都會被安排到本黨形勢並不看好的選區,以鍛鍊其參選能力。而事實上,此次參選的8位華裔候選人,其所在選區均爲其他黨的傳統“票倉”,要想勝出並不容易。
以代表保守黨參選的李澤文爲例,儘管其得到黨首卡梅倫、前港督彭定康等黨內高層力挺,但其所在選區一直是工黨的安全議席。雖然李澤文取得的選票已超上屆近1倍,但依然難轉敗局。
此外,因8人均是首次參選,在競選經驗、可調動資源、爭取黨內支持等方面,均明顯不足。因此,8名華人初戰落敗,未超出分析人士的意料之外。
令人鼓舞的是,在倫敦的幾個選區內都能見到投票的華人數目明顯上升。致力於推動在英華人蔘政的“英國華人蔘政計劃”的創辦人李貞駒律師認爲,8位華裔國會候選人首次參選,成績十分不錯。無論這次大選的結果如何,英國整個華人社區已是勝利者。
李貞駒認爲,8位華人國會議員候選人和多位地區議會候選人蔘政的榜樣已經令不同階層、背景和年齡的華人都認識到參政議政的重要性。英國人首次在大選電視直播中上見到華人的面孔,將會有助逐漸提升華人的政治地位。
意外
英國投票活躍
選民熱情高漲
據新華社電英國議會下院選舉6日舉行,選民踊躍投票,投票率有望達10多年之最。
不少選民坦言,希望這次選舉改變英國選舉制度以及工黨與保守黨輪流執政的傳統。
投票要排隊
這次選舉中,合法註冊選民約4500萬人,全國設立總計約4.2萬個投票站,甚至有地方選舉人員把投票點設置在酒館、大篷車、橋樑收費站等場所。
英國議會下院選舉當地時間6日22時(北京時間7日5時)結束時,多個城市部分投票站外仍可見等待領取選票的長隊,部分選民甚至在雨中排隊逾兩個小時。獨立競選觀察組織“民主審覈”主席希格稱,2010年選舉投票率有望成爲10多年之最。
希格說,投票率有望達到64%。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在投出自己一票時對媒體記者說,這次投票率將“極高”。
投票有亂象
部分選舉監察員說,參與投票的選民數較往年大增,投票站暴露出種種缺陷。
現年66歲的選民約瑟夫·肖恩告訴英國《每日郵報》記者,自己17時前往投票站排隊,惱於隊伍過長,最終撕掉投票通知卡,回家時已是20時30分。
在有些投票站關門時,部分排隊者不願散去,或靜坐,或示威,或試圖攔住官員收走投票箱,抗議選舉權被迫取消。
英國媒體分析,選民之所以抗議,主要原因在於投票站對選民熱情估計不足,準備不夠,組織管理存在不少問題。
思變念頭強
《泰晤士報》評論,這次選民投票熱情之所以高漲,是因爲選舉結果很難預測,英國政黨領導人又首次在選戰中採用電視辯論形式。
不少選民希望通過這次選舉改變英國政治格局。倫敦選民克利福德說:“選舉對英國來說至關重要,很多人想要改變工黨和保守黨輪流執政的傳統局面。”
25歲的選民瑪麗亞姆·肯普爾說:“這是一次歷史性選舉,我們需要選舉制度的改革。”
英國現有選舉制度爲單一選區制,全國分650個選區,每個選區採取簡單多數計票方式選出一名下院議員。
遺憾:
自民黨“黑馬失蹄”
據新華社電與選舉前民意調查結果一樣,英國誕生將近40年來首個無多數議會。然而,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表現令人失望,所得議席數量少於上次選舉,讓不少看好它的媒體和政治分析師大跌眼鏡。
最終結果顯示,自由民主黨獲得議席數量不足全部650個議席的10%,少於2005年議會選舉所獲議席。
通宵等候選舉結果的自由民主黨領袖克萊格承認,選舉結果讓人失望。“對自由民主黨來說,這個夜晚令人失望。我們沒能實現我們希望的(目標)。”
克萊格認爲,自由民主黨競選活動“充滿希望,充滿樂觀”,“讓很多人蔘與選舉,即使他們最終沒有把票投給自由民主黨”。
克萊格告訴支持者,將仔細考慮是否與保守黨或工黨結成執政聯盟。“我不認爲任何人應匆忙提出主張或者做出經不起時間考驗的決定。”
影響:
金融市場關注組閣
受選舉結果影響,當天,英鎊對美元匯率下跌,債市動盪,顯示投資者憂心新一屆英國政府能否儘快成立並有能力應對財政赤字高漲。
倫敦證券交易市場7日凌晨開始交易,開盤時間較平時早6個小時。美聯社報道,英國國債交易情況顯示投資者更青睞由保守黨組建新政府。英鎊對美元匯率當天凌晨一度跌至1英鎊兌1.4599美元,爲一年來最低點,跌幅一度超過2%。英鎊對歐元匯率也一度大幅下跌。
法國興業銀行英國經濟分析師布賴恩·希利亞德說:“當前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給所有政黨施加壓力,要求他們儘快達成(執政)協議”,如果市場覺察到組閣談判陷入死衚衕,英鎊和英國國債就容易受到衝擊。
分析人士指出,“無多數議會”的產生無疑將加大新政府的決策難度,爲經濟決策和財政管理增加困難,進而對經濟復甦構成潛在危險。
“無多數議會”也將爲英新政府的內政外交決策增添變數,對其政壇的穩定產生消極因素。
歷史:1974年“無多數議會”
本報訊英國曆史上最近的一次“無多數議會”,還要追溯到36年前的1974年。
選舉前夕,英國的通脹和失業情況日益嚴峻,由於全球能源危機,政府對工廠實行3天工作周,以減低能源消耗。
在這樣的背景下,1974年2月,英國舉行大選。當時民意調查都顯示,時任首相愛德華·希思領導的保守黨取得了領先地位。但投票當天,形勢卻發生戲劇性變化:雖然保守黨在選票數量上取得相對多數,但由於失去北愛統一黨議員支持,選舉的最終結果形成“無多數議會”,工黨獲301票,保守黨297票,自由黨14票。
由於英國史上多年未出現過“無多數議會”的局面,聯合執政政府也只出現在戰爭時期,英國沒有應對這種局面的明確法律規定,只留下了“英國國王將邀請能獲得大多數支持的政黨領袖組閣”的慣例。
希思曾企圖尋求與自由黨組成聯合政府,但最終未能如願。結果在1974年3月4日,希思宣佈辭去首相一職,工黨從中漁利,黨首威爾遜組成少數黨政府,出任首相。同年10月,聯合政府再次舉行大選中,工黨取得了微弱的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