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簡要內容: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員喬兆紅分析,19~20世紀,各國參加世博會依次考慮的因素是:政治因素>經濟因素>社會文化因素;21世紀,以上排序逆轉:社會文化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上海世博會組委會一方面修建展館,在184天裡匯聚2萬多場演出,滿足人們現場狂歡的需要;一方面又史上首次創立『永不落幕』的『網上世博會』。 |
『風情展。』『交易會吧。』『很多高科技。』『工業成績交流會。』『有各國美食。』『向全世界展示大上海。』
每人心中都有一個『世博會』。世博園試運行期間,還有上海阿姨特意多帶了現款,打算去法國館買香水和口紅。
而以上作答的,都是戴著紅袖箍、穿著黃馬甲或吊著藍胸牌的志願者。仿佛一夜間,樓道清潔工、自行車看管員、市容協管員等都換了身份,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世博志願者。』
無論對於世博會的核心價值怎麼理解,他們至少都牢牢記住了自己該管好哪一攤,2000萬顆各司其職的螺絲釘擰緊一臺龐大的機器,向世界宣布:上海准備好了。
『世博學』9年前,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副主任周漢民也『與常人無異』。2001年11月,剛做了一年多浦東新區副區長的他,被委派去巴黎申博。他馬上給世博會申辦領導小組辦公室打了一個電話:『誰可以跑來給我講講什麼叫世博會?』一名工作人員給他打印了幾頁紙,那是國際展覽局和世博會的簡介。
周漢民帶著這幾頁紙上路了。9年後,時事評論員曹景行建議有教授頭銜的周漢民開一門『世博學』。
從『門外漢』到『博導水平』,不是每個人都有周漢民的機會。直至2007年,時任上海世博局副局長的朱詠雷做客新華網時,還有網友問他:『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和1999年的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有什麼區別嗎?』
上海圖書館館長、世博主題演繹顧問吳建中在各地巡講時,發現為數不少的地方官員,『只是把世博當成了招商引資平臺。』
政府搭臺,經濟唱戲。各行各業打量著世博這塊大蛋糕,考慮著自己這一刀從哪裡切下去。
『聯豐生煎大王』開在與中國館僅一路之隔的『黃金地段』,其老板泮和連的眼光這幾天被媒體熱炒。申博成功前,他即在浦東南路盤下了這家店面,『5個游客裡有1個買生煎包就夠了。』
做了十幾年服裝生意的浙江嘉善人周曉春,去年改種番茄,成為世博指定供貨商;溫州鞋業大佬諸建平4年前把精力投入LED燈研發,今年拿到了世博訂單。
『世博會刺激中國木門行業又好又快發展』;『接軌上海世博,普陀山打造新名片』??在出入上海的高速路上,廣告牌幾乎言必稱世博。
『世博會是個筐,人們老想著從筐裡拿點什麼出來。』上海大學教授林少雄說,這一方面與世博知識的普及側重有關,號召市民如何配合,而灌輸世博啟迪民智的理念偏少;另一方面,也與現實中的實用化、趨利化的價值取向有關。
為迎世博派發的《市民指南》中提出上百項文明禮貌提示,『不穿睡衣上街』引起了坊間、學界爭議。周漢民一再提醒:上海人禮讓外地人,中國人禮讓外國人,『禮讓的風氣比世博會本身還要意義深刻。』
『對世博知識掌握最全的人群,當屬各媒體跑世博的記者,因為工作中用得著。』《新民晚報》一名世博記者說。
普通市民則在翹首盼『世博大禮包』。『禮包』包括一份上海市委市政府給市民的感謝信、一張世博會門票、一張價值200元的交通卡、一張地圖、一枚海寶小徽章。
『這是上海市民實打實地感受到世博是怎麼讓城市更美好。』上述記者評說。
超級體量認識水平參差不齊,不妨礙齊力打造一屆最高水平的世博會。以下這組『之最』從各個維度丈量了上海世博會的超級體量:
192個國家和50個國際組織確認參展,預計超過7000萬名參觀者,上海世博會將從參觀人數、參展方、規模等三個層面創世博會歷史之最;非洲大陸53個國家中有50個確認參展,其中與中國建交的所有48個國家全部參展,上海世博會非洲聯合館也成為歷屆世博會參展國家最多、建設規模最大、援助力度最強的非洲館;目前已確認將參加上海世博會的副總統以上政要已達102批,刷新歷史紀錄;這是世博會歷史上首次在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區舉辦;本屆世博會展區面積5.28平方公裡,為歷史上最大;為建設世博會場館動遷1.74萬戶居民和272家企事業單位,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市單個重大項目動遷規模最大、要求最高、難度最大、時間最緊的一次;志願者人數超過200萬,為歷屆世博會之最;正式參展方的自建館,約有4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報名建設,數量為歷屆之最。
與主辦方這些『之最』對應的,是參展方的『之最』:
『奧地利把上海世博會納入了奧地利世博會歷史上最大的參展項目。』奧地利前總理、上海世博會奧地利展館總代表漢內斯?安德羅施說。
『沙特阿拉伯對上海世博會的重視程度和參展規模前所未有,無論是財力、物力、人力方面的投入都堪稱歷史之最!』上海世博會沙特聯絡負責人、沙特城鄉事務部助理大臣阿卜杜-拉赫曼?謝赫說。
『本次德國的參展規模是歷屆世博會之最。』德國經濟部長布呂德勒說。
學界有這樣的認識:中國和各國合力打造了一場巔峰世博會。
世界需要市場『是中國「拯救」了世博,把一個被西方漸漸淡忘的博覽會托舉成舉世矚目的全球盛會,現在連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也熱鬧起來了。』上海社科院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秘書長屠啟宇說。
2006年9月在上海舉行的第四屆世博論壇上,日本建築設計師彥?裕提了這樣一個問題:19世紀人們來世博會是為了看一個新世界,而20世紀後半葉起,人們通過大眾傳媒就能達到這一目的,為什麼還要特地到世博會來呢?
也有人說,自從電視機出現後,世博會就不斷被預言要消失??飛渡大洋彼岸不過一夜,網絡隨時帶人周游世界。隨著信息工業的發展,各種技術展覽早已是以年為單位的常態行為。
回溯世博會歷史,以歐美為主場,是第一波;第二波在日韓展開;如今第三波浪潮正在中國澎湃。
學者楊恆均說,世博會炙手可熱的年代,也正是西方價值觀在緊鑼密鼓形成、並逐漸登上全球舞臺的時候。上個世紀下半葉,世博會在西方完成了歷史使命,當西方對世博會開始抱可有可無態度時,日韓加入進來,世博會也確實起到了向世界推銷這兩國的作用。
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員喬兆紅分析,19~20世紀,各國參加世博會依次考慮的因素是:政治因素>經濟因素>社會文化因素;21世紀,以上排序逆轉:社會文化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
在中國學者鑽研世博價值觀時,對上海世博會抱以巨大熱情的外國參展方中,也有不少卻是衝著商業利益而來。
『人家不是衝著世博會來的,是衝著「中國」這個大概念來的。』屠啟宇說,『西方想要影響中國,在意識形態上空間有限,但是可以競爭中國市場。』
為擴大上海世博的商機,2007年,比利時與中方聯合研討『如何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會』,比利時王儲率團參加。
面對商業化傾向的質疑,美國館CEO溫斯洛回應說:『對美國來說,賣薯條的機會有很多,但像上海世博會這樣能夠向全世界展示美國的機會卻很少!』
執著的情結,強盛的圖騰世博會為何還風風火火地存在著?上海又為什麼高調『接盤』呢?
2002年12月3日,上海在與韓國麗水、俄羅斯莫斯科,以及波蘭弗洛茲瓦夫、墨西哥克雷塔羅的激烈競爭中勝出,這也是有史以來世博會申辦國家最多的一屆。
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分析說:『過去20年中,亞洲、拉丁美洲和太平洋地區等新興地區的經濟和政治開放,改變了世博會的國際舞臺,並引薦了一批「新演員」,這也要求國際展覽局在未來的世博會中向新的地理領域開放,更加均衡地分配舉辦機會。』
一個大背景是,自中國申博成功後的7年多裡,國際展覽局成員國數量從89個猛增至156個,其中絕大多數新成員為發展中國家。『中國效應使一些發達國家回過頭來重新審視世博會,雖然處在經濟危機中,參展規模居然還創下歷屆之最。』屠啟宇說。
而對世博會造成威脅的電視機等『熱媒體』也是一把雙刃劍。『有一段時期多媒體等虛擬展示手段風靡一時,大有取代實景實物展示之勢,因而引起參觀者不滿。』吳建中說,『人類本性深處蘊藏著一種歡慶節日或情緒共鳴的激情,不到現場很難感受到這種激情。』
上海世博會組委會一方面修建展館,在184天裡匯聚2萬多場演出,滿足人們現場狂歡的需要;一方面又史上首次創立『永不落幕』的『網上世博會』。
1851年首屆世博會舉辦時,上海只有8歲;當上海接過接力棒時,已經過去了159年。時代變遷,但中國人總有一種執著的『世博情結』。
1876年費城世博會,清政府海關隨員李圭帶著113名中國少年來到會場,成為首次參與世博會的中國代表團。李圭後來在《環游地球新錄》中寫道:『集大地之物,任人觀覽,增長識見。其新器善法,可仿而行之。又能聯合各國交誼,益處甚大。』
之後,梁啟超、陸士諤等晚清文人都預言中國將舉辦世博會,許多有著強國夢的文人將其當做國家強盛的圖騰。
上世紀80年代,上海百廢待興。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汪道涵『負重跑步』,提出了兩大戰略設想:開發浦東、申辦世博會。
2010年,世博會拉開大幕的前夜,浦東剛剛隆重地慶祝了開發開放20周年。
想想『後世博時代』『上海現在的財力、物力與汪道涵時代已不可同日而語,現在辦世博的目的與汪老的初衷對照,也發生了變化。』屠啟宇說,『從重視程度看,中國正以辦奧運的思維來運作世博,希望能復制辦奧運的成功,同時期望世博會成為推動科學發展和經濟轉型的契機。』
目前,全國各地來了不少官員做世博局的工作,申請世博結束後把中意的場館拆下來搬到當地,修建一處人文景觀。場館建設預算雖然包含了拆除費用,但參展方很可能不付尾款,以拆下來的材料充抵。雙方一拍即合的可能性不小。『頂級高科技應當讓全國人民分享。』上海一位領導大度地說。
『中國官員的學習能力很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談了一百多年,但真諦究竟是什麼?』屠啟宇認為,世博會留下的財富不應只是永久保留幾處場館,還有人文上的啟蒙。
『184天能夠保證順暢運轉,就說明城市的功能能級上了一個檔次。在這半年裡,上海生產生活都不能暫停。而這個城市的居民經受了世博的洗禮,以後多大場面也可見怪不怪。』屠啟宇說。
『上海世博會讓老外見識了什麼叫大場面。』滬上一名體育記者評述,『北京奧運會已經辦得讓倫敦難以接招了。』他在采訪北京奧運會時,每日必修課是去新聞中心的櫃子裡拿資料,一格一格拿完就得20分鍾。
『我們引進了奧運會,但奧運精神仍然需要強化。現在,我們同樣在將世博會辦到極致,是不是也該想想「後世博時代」的人文遺留和文化復興?』屠啟宇說。
會展熱在中國方興未艾。提出建設『國際會展都市』、『國際會議中心』、『中國會展中心城市』、『中國會展名城』、『中國區域會展中心』的中國城市已超過30個。
有官員建議在本世紀中葉之前,中國要舉辦三屆世博會。廣州、寧波、武漢目前被看做潛在申辦者。學界認為,這無論對於世博局,還是對於中國,應該是個『雙贏』。(劉耿)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