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美國彭博社5月10日文章,原題:中國即將成為世界強國
幾年之後,當歷史學家回頭再看2010年的四五月份時,他們認為最有長期意義的新聞會是什麼呢?會是SEC突襲調查高盛?或是阻斷了世界航班和航運的火山灰?還是將危及到海外沿岸的漏油事件?這些在今日奪取了各報頭條位置的報道到那時可能根本不會被歷史學家所注意得到,相反,那時他們關注的將會是有關中國的各大報道。
不管你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你必須考慮到中國的崛起。誠然,中國還有很多窮人,其社保和社會安全體制尚落後很多國家,有很多分析家只看到了這個國家的貧窮問題,看到這個國家軍隊尚未遍布全球,尚不能隨便對任一目標發動襲擊,並由此愚蠢地認為中國還是一個弱國。但是這些分析家們錯過了很主要的一點。當中國超越美國成為日本和巴西的最大貿易伙伴時,中國能夠幫助其它國家從經濟危機中恢復的能力給了它更多力量,遠遠超出了尚在做經濟斗爭的美國。對於中國的崛起,需要重新定義什麼是『超級大國』。『超級大國』已經不是指是否有能力發射足夠數量的炸彈夷平整個地球了。
現在重要的是中國要發展成什麼樣的超級大國。中國不能只關注是否確保獲得了獲得商品的途徑來打造長期實力,不能單單是因為戰勝了金融風暴,相反,它要以一個充滿活力的、有長期實力的超級大國的形象出現。中國需要超越品牌建設,更要解決國內教育機制的不足。
盡管很多人認為在中國的大學在不斷培育出尖端工程師,但事實上中國的教育機制並未為全球的商業化提供足夠大學生。大部分高學歷學生又選擇到美國哈佛或斯坦福這類大學深造,是因為他們在國內得不到所需的培訓。有個例子可以說明中國教育機制尚不夠強大:盡管中國的大學畢業生每年都在增加,目前數目已經到達600億,但是很多在華外企的一個高度關注的問題還是他們在這裡招募不到具有完成相應纔能和技能的工作人員。
目前很多中國教育機制都基於死記硬背和大班授課的形勢,並且他們還過早地把學生引向了專業道路。例如,學生在入大學前如果說明自己將選擇哪個專業的話,入學後他們一般就不能再更改。可是,18歲的青少年有多少人會真正知道什麼學科會讓他們感興趣,或自己真的擅長什麼呢?
中國應實行一種跨學科式的教育機制。並且應允許學生入學後再選擇自己的專業,允許他們嘗試學習不同的課程。中國的大學還應與有前瞻性的公司合作,例如因特爾和苹果等,幫助設計有用的課程材料,讓學生們以後可以找得到工作。
中國已經在經濟上大步向前了,但是要真正成為並保持作為一個世界大國,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改寫他們的教育機制,為這個正在轉型的國家提供真正有競爭力的國內人纔。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