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 教育部和國家外國專家局日前聯合發布《關於組織實施高校領導赴海外培訓2010年項目的通知》,共100名左右高校領導今年將到日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地培訓。(《新京報》5月18日)
西方不僅是現代學術的源流,也是大學制度的發端,歷史上大師輩出,當下依舊新星璀璨。相形之下,吾國大學的差距如此之大,自當迎頭趕上,出去走走自然必要。海外培訓當然是為了『師夷長技』,至於其後能否『自強』,就另當別論了。
海外培訓、出國考察歷來名聲不佳,民眾很容易將百餘人出國與公款旅游掛鉤。如今領導們國門未出,公眾已然炮聲隆隆。此等懮慮不無道理,但並不足以構成反對海外培訓的充分條件。且不說這種思維涉嫌『有罪推定』,為預防腐敗而阻止出國本身就很滑稽。海外培訓之價值與必要性毋庸置疑,即使果真涉及公款私用,也應訴諸事後的糾錯與懲戒機制。
任何一個思進的民族,都必然主動汲取異質文化的精粹,困頓不前的中國高等教育更該向西方求教。海外培訓之類問題,不應存在該與不該的爭論,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值與不值』。以往出國『學習』了這麼多年,也沒見國內大學有太大起色;赴外官員一批又一批,卻不見一套取人之長且能補己之短的系統理論。效率低若至此,難道還不該反思反思嗎?
以『人次』填補『低效』無非是重復昨天的失敗,首要的是革新出國培訓模式,其後纔有希望真正學到點海外經驗。這一切的核心在於,重構科學的出國人員選拔規則與學習效果測度體系。過去的名額分配向來基於『推薦』,由於高校行政化泛濫成災,往往是官高者得此良機。因此,效率在最初環節就開始流失。
事實上,參加培訓這事還真不是官大就可以做得更好,有限名額的分配同樣應引入競爭機制——自願申請、公開辯論、投票公選。選出有志有能者,纔更具學習力。另外,對學習效果也應有更嚴苛的評估體系。筆者建議,培訓歸國之日,每個『學員』都應在大眾媒介刊出自己的『報告』,不僅包括所見所感,更要有切合實際的改進建議。之後,再由公眾評判這份『報告』的價值,據此決定經費報銷比例。
出國培訓固然是大學求變的有效路徑之一,但同樣要考慮『費效比』。『理由正當』而『事實低效』的海外學習,只能讓公眾一再失望。出國成效取決於培訓模式的變革程度。除此,應嘗試開拓更多求學西方的有效路徑,如吸納西方專業人纔和更多中國留學生,投入這場吾國高校之自贖與自新的運動。(然玉)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