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昨日,河北省石家莊市民劉先生接到一個奇怪的電話,電話裡的人自稱是個『殺手』,告知他前些天在某洗浴中心得罪了自己的客戶,如今他們找上門來問罪,對方說,如果想活命就乖乖給錢,叫劉先生匯錢到銀行賬號上,說完就掛斷了電話。劉先生聽到此話後感到十分詫異,因為自己前些天並沒有去過那個洗浴中心,更不曾得罪過什麼人。事後,劉先生用朋友的電話打過去,發現這是個北京的手機號碼。
據劉先生反映,他最近不斷接到類似的電話,有的要他去工商局領取函授材料,有的則自稱是清華大學搞企業培訓的,『今天又來了個殺手。』劉先生對此感到很苦惱,『我平時一直都很注意對我的隱私保密,就是今年四月在工商局注冊了高速公路工程公司。因此,我懷疑電話號碼是在注冊公司時泄露的。』
工商局: 注冊信息泄露可能性不大昨日,記者撥通了市工商局的電話,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表示,一些公司或企業在工商部門注冊後,相關資料都會被妥善保存,是不會被外泄的。就市民劉先生提到的頻繁遭受信息騷擾的現象,該工作人員表示,也許是其他環節個人信息外泄造成的。
在互聯網上,記者很容易就搜出了『出售石家莊企業老總的手機號碼,收錄有石家莊兩萬四千多條企業名稱、法人代表手機號碼、固定電話……』的叫賣信息,記者聯系到一位網名為『信息大亨』的賣家,其所在地為北京。自稱分別持有工商局注冊企業名單和稅務局注冊企業名單,准確率分別為95%和80%,賣價不等。
律師:個人信息保護亟待法律補缺河北馬倍戰律師事務所的吳玉芬律師表示,目前泄露個人信息的行為之所以沒有得到有效制裁,是因為個人信息泄露的舉證和調查十分困難。而且我國尚無一部全面規范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專門法律,盡管刑法修正案增加了相關條款,嚴打泄露或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行為,但規定仍比較模糊,一般泄露行為如果不構成犯罪則無法用刑法來懲治,所以僅憑刑法仍很難從根本上防止個人信息的泄露。
民警:要提高個人防護意識民警提醒,參與社會活動時,如非必要,不要留下詳細的個人信息特別是家庭住址和電話;求職者應謹慎填寫個人資料,最好到信息監管較規范的招聘網站登記求職;在辦理社會事務,需要遞交身份證復印件時,可在復印件上對身份證的用途注上文字說明,且文字要覆蓋在身份證圖案上面,並將廢件帶走;一旦發現自己的個人信息被泄露且造成不良後果時,應注意及時搜集證據,為維權做好准備。如接到可疑電話,應該采取不相信、不理睬、不聯系的方法處理,以避免財物損失,並迅速向公安機關報警。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