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工會官員稱中國居民勞動報酬佔GDP的比重22年間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財政部官員稱因為統計口徑不同導致勞動報酬佔比被低估。(5月18日《人民日報》)
勞動報酬佔GDP比重被低估?在幾乎眾口一聲對勞動報酬佔GDP比例連續降低進行抨擊的當下,在公眾對其充滿懮慮和不滿的前提下,財政部官員的『勞動報酬佔GDP比重被低估』論調,該如何看待呢?僅僅是因為統計口徑的不同嗎?
必須承認,『把不同參照系、不同口徑、不同分配層次的數據放在一起,只會引起認識的混亂』,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筆者以為,我們對勞動報酬佔GDP比重問題必須有一個立足點,否則,只能產生更大的混亂,而這樣的混亂,在筆者看來,是公平正義的混亂,是對公眾切身經驗的顛覆,當然,是比『認識混亂』更嚴重的『混亂』。
當下的一個明顯事實就是,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佔比過低,經濟增長的成果正在向資本家、政府和權力階層過度傾斜。世界銀行發布的報告也指出,造成中國消費長期低迷的癥結不是老百姓熱衷儲蓄不願花錢,而是工資水平跟不上經濟發展速度。有數字顯示,我國工資總額佔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1980年、1990年和2000年分別為17%、16%和12%。如此種種,恐怕不是統計口徑的問題吧?
更能體現細節的數據是:全國總工會2005年對10個省份中的20個市(區)1000個各種所有制企業以及1萬名職工的問卷調查結果證明:企業巨大的經濟效益,在職工收入上沒有得到體現。另據中國財貿輕紡煙草工會對天津等五個城市的紡織企業調查,90%的企業職工工資三年分文未漲。
面對勞動報酬佔GDP比重被低估的說法,有三點應厘清。一是政府收入增幅超過了民眾收入的增幅。學者陳志武先生指出,在過去半個多世紀,總體上,中國居民消費(即民間消費)佔GDP比重一直在持續明顯下降:1952年這一比例為69%,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夕已下滑到45%,2004年縮減至35%;與之相對照的是政府開支佔GDP比重持續上漲,從1952年16%攀昇至2004年30%左右。從實際數據看,1995-2007年間國家預算內財政稅收增加了6倍,而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僅上漲1.6和1.2倍。從中可以發現的秘密是政府開支擠佔了居民收入,政府收入增幅超過了民眾收入的增幅,而政府收入中的一部分被用來發給『機關人員』,而非用於增進公共福利和維護公共利益。
二是公眾的焦慮情緒應正視。種種跡象顯示,勞動所得佔GDP比重下降,資本所得佔GDP比重上昇的趨勢今後仍將持續一段時間。當下現實表明,目前很多企業利潤的大幅增加,在相當程度上是從壓榨職工而來。更有數據顯示,中國四分之三以上的財富為少數當權者把持,經濟增長或企業盈餘來自寡頭獨佔。網友戲言說:未享受到經濟發展的好處,大多數『主人』(職工)工資未長,『公僕』(企業領導)工資卻幾次大長。對此,在筆者看來,公眾對勞動報酬佔GDP比重被低估的質疑決不僅僅是個統計口徑的問題,
三是在勞動所得佔GDP比重之外,還有一個問題應注意——我國公眾與國外公眾享受公共福利存在明顯差別,我國公民在醫療、教育、住房等方面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務遠遠低於很多國家的公民。在這樣的前提下,有什麼理由認為勞動報酬佔GDP比重被低估呢?
勞動報酬佔GDP比重被低估的背後是民意和官意割裂,是民眾切身經驗和官方辯解的背離。 (作者朱四倍)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