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教育部和國家外國專家局決定組織實施高校領導赴海外培訓,今年共100名左右高校領導將到日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地培訓。《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國際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校,若乾所大學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解釋,組織高校領導海外培訓,是為了學習世界著名大學的成功辦學經驗,推進我國高水平大學建設。(5月18日《新京報》)
很顯然,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高校領導赴海外培訓,終極奧義還是為了推動『十年建成若乾所達到或者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大學的建設。我認為,讓大學校長們出國培訓開闊一下眼界,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也沒什麼不可以的。
只是我們需要厘清的是:一流的大學不等於一流的大學校長,不要說20多天的培訓起到的效果很有限,縱然是將大學校長們都培訓成『一流的大學校長』,也只是僅此而已。甚至可以說,即便是我們高薪將世界一流大學的現任校長們都聘請到中國來,我們的大學也不可能因此就變得『世界一流』了。
10年將建成一批國際名校——這樣的目標的確很美好,只是讓人感覺有些難以實現。前北大校長許智宏認為,世界一流大學主要有3個標准:一是有從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國際知名教授;二是有一大批影響人類文明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三是培養出一大批為人類文明作出很大貢獻的優秀學生。套用此標准,中國目前沒有世界一流大學。楊振寧教授也認為,中國所有大學都還沒達到世界第一流水平。第一流大學不是一兩天時間建成的,也不是一兩億投入就見效的。用許智宏先生的話說,中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還『很遠很遠』,我想這不是十年的時間能追上的。況且,咱們進步人家同樣也在進步。
巴黎大學、柏林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全部擁有20位以上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蜚聲世界的學術、文化大師倍出。在美國歷史上,哈佛大學培養出眾多成就傑出而舉世公認的科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哲學家、詩人等。這是『一流』的實力。而返觀我們,大師漸去幾成絕響。大學校園內重科研、輕教學的氛圍非常濃厚,且建立起了功利的考評機制。所謂『一流』教授搞科研,『二三流』教授搞教學。教學是大學的基本職能,一所合格的大學需要合格的教授來教出合格的學生——連教授都不『教』不『授』,談何出大師、奔一流呢?
從這個角度看,出國培訓校長還真不如重金培育大師——改良現行高校人纔培養和科研機制,加大投入讓更多的人安心學術,從中培養出推動學術發展和文化創造的『大師』,這遠遠比培訓校長和建設豪華校園更重要、更迫切。 (作者陳一舟)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