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持人(董倩):
歡迎收看《新聞1+1》。
天津北方網訊:清代的小說《桃花扇》裡面寫過這麼一句話,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句話今天用在張悟本身上,應該是再合適不過了。昔日看一個號要兩千塊錢的悟本堂,昨天被當作違章建築被拆除了,這件事情似乎已經劃上了一個句號,但是需要我們整個社會去反思的問題是,為什麼張悟本當時就能夠平地起高樓,而又為什麼這座樓就能夠在一夜之間哄然倒塌。
(播放短片)
解說:
拆掉的牆體,緊閉的大門,幾天前這裡還是門庭若市,排滿了等著看病的患者,今天悟本堂已經被有關部門拆除。短短半年時間,這個位於北京奧體中心體育場正門的半地下室裡,上演了一出讓人心情復雜的養生神話,寫這個神話的破滅也只用了僅僅六天時間。
字幕提示:
2010年5月27日,新聞。
主持人: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這幾天一個讓人琢磨不明白的事,那就是對有著京城最火、最貴神醫之稱的張悟本的質疑風波。這兩天張悟本的這套食療理論以及他自稱中醫世家,種種身份,種種稱號和行醫資格,都遭到了來自媒體和醫藥界的猛烈質疑。
毛群安(衛生部新聞中心主任):
有一些不正確的信息在傳播,這樣可能會誤導一些公眾。
解說:
張悟本的養生理論就集中在這本名為《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的書裡,短短四個月,這本書銷量突破300萬冊,創下了銷售奇跡。但就在最近幾天,各地書店已經將該書下架。
朱兵(博庫書城宣傳部經理):
因為這本書作者本人存在問題,所以這本書我們覺得,將來也可能會存在問題,所以維護讀者的利益,我們決定暫時不賣。
解說:
事實上,早有媒體報道,有人在聽信了張悟本生吃茄子可以降血脂的說法後,每天吃兩根生茄子,但血脂不但沒有降下去,反而得了胃病。媒體還報道,網友們把張悟本開的方子拿出來比較發現,食療方案中少不了綠豆湯,也常有忌酸奶。
對於張悟本食療理論,在5月28日衛生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內的權威專家予以了駁斥。
李光偉(中華內分泌學會副主委):
如果食品都能代藥物的話,國家就培養好多廚師就行了,不用培養醫學生,不要培養大夫了。
溫長路(中華中醫藥學會):
食養和藥養是兩個概念,食物可以有藥性,當藥性的時候要按藥食用,它就不是食物了,但是它不具有泛治病。
陳春明(中國疾控中心專家):
茄子來說,炒菜的時候是很容易吸油,但是脂肪到身體裡面,它的變化並不是像拿一塊抹布擦油的那種方式,它是一個生理過程。
解說:
與此同時,對於張悟本身份的質疑,衛生部也給出了明確的答復。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陶茂萱在回答媒體提問時就明確表示,張悟本自稱為衛生部首批高級營養專家是不屬實的。
從有媒體質疑張悟本的身份,到悟本堂在夜色中被拆,眾人推倒的悟本堂是否就此消失了呢?
主持人:
岩松你怎麼看在夜裡被眾人推倒的悟本堂?
白岩松(評論員):
牆倒眾人推,因為這幾天時間裡頭,我們眼見著張悟本這個神話在幾夜之間就一下子變成了一片廢墟。但是這個時候你會有所擔心,誕生張悟本這種土壤還在,誕生張悟本所存在那些漏洞的東西還在。民間常說一句話,叫吃一塹長一智,不是吃一塹都能長一智的,吃一塹然後痛罵一頓不會長一智,只有吃完一塹,琢磨半天,把該補的漏洞給補上,纔能長一智。所以我覺得,現在當我們即將告別張悟本這個神話,這件事快結束了的時候我倒覺得沒結束,如果真這麼結束就太可怕了,用不了多久下一個張悟本還會誕生。
主持人:
有一個細節,張悟本在被媒體揪出來他有很多疑問的時候,紛紛地站出來很多醫學方面的專家,這個時候說他這個觀點站不住腳,你怎麼看待他們站出來說的這個時機?
白岩松:
中國有一句話叫名正言順,名不正就言不順了,張悟本他明白這個道理,包括他的包裝者也全明白他這個道理,在開始他不太有名的時候,想要讓他言順,覺得都是對的,得先把他名正,就搬出很多自己如何紳士,我是哪兒哪兒的專家等等,讓大家一看,名很正,所以就相信他說的都是真的。
媒體一下子把他的名正這個神話給戳破了,原來那些是假的,他的言都不順了,我覺得我們不能總在一個極端去行走。我覺得專家出來這是一個好事,但是我們更希望專家在日常的生活中,替我們來扮演耳目,替我們盯著,不要讓張悟本這個已經變成這麼高的牆的時候,最後大家一起去拆,這個成本太大了,讓這樣的假牆能夠不長起來,不建起來,纔是最好的。主持人:
神是人造的,那我們的問題是這些人為什麼要造這些神呢?
(播放短片)
解說:
從下崗工人到所謂的養生專家,張悟本看似迅速竄紅,其實他的星途也並不輕松,背後有無數的人和無數的利益看著他在前臺的表演。張悟本的背後是一個超豪華的運作團隊,各色人物,各司其職,分工協作。最早挖掘張悟本的人叫鄢良,他是中醫科學院科技合作中心的總經理,三年前鄢良邀請張悟本來做講師,進入社區辦講座,推廣養生保健知識。
鄢良(中醫科學院中醫藥科技合作中心主任):
有人推薦他,推薦他,我們試了一下。
解說:
鄢良的團隊隨後將張悟本在社區的講座做成了光盤發行,標價兩百元,光盤的包裝盒上是一個顯眼的頭銜,『全國營養改善行動專家組成員、中國健康教育促進委員會講師、衛生部微量元素重點實驗室顧問』等等。
鄢良:
他自己提供他的(頭銜),陳述他的身世,經歷的時候提了這些。
記者:
你們認證過他這些頭銜嗎?
鄢良:
這方面我們有疏漏,我們可能有疏忽。
解說:
有了人氣就有了各方的邀請,很快鄢良安排張悟本去了中醫科學院高級合作中心舉辦的中研健康之家坐診,很快一個文化公司看重了張悟本,開始對他進行包裝,並籌劃這種活動。
兩年後又一個重要的推手出現,那就是被一些媒體稱為中國民間出版第一人的——賀雄飛。賀雄飛告訴記者,2009年8月,有人向他推薦了張悟本,作為圖書策劃人,他不僅看重張悟本養生的觀點,其實吸引他的還有張悟本身上的商業價值。於是賀雄飛決定,專門為張悟本策劃一本書,並取了一個口號式的名字。
有了想法更不缺資金,出版社也很快聯系好了,大把的錢被投入到了前期宣傳,書也賣得不錯,很快成了書店銷售的第一名。
賀雄飛(出版人):
我覺得在一個社會商業,只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進行適度的、適可的、適中的這種宣傳定位,營銷、銷售,是應該值得提倡的,沒有什麼問題。因為中國幾乎每一個行業,都在宣傳包裝做廣告。那麼圖書作為一種書業,無可厚非。
解說:
在策劃包裝張悟本的同時,2009年8月,北京悟本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也注冊成立。
雪球越滾越大,今年2、3、4月,張悟本不斷出現在養生健康類的電視節目裡,而張悟本身後的多家公司也分別承擔著不同任務。
從出版光盤、發行圖書到開設講座,坐堂諮詢,每個公司都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收益。
於是不到兩年,張悟本就從一個紡織廠工人包裝成了神醫,成了文化公司、出版商、發行商的搖錢樹。
記者:
我注意到在悟本堂,包括其它幾個你的相關的企業,這些工商登記的資料裡,你既不是法人,又不是企業的股東,那麼我想問一下,你是怎麼參與這些企業分配的?
張悟本:
這個問題太簡單了,問他們,讓他們來回答。
解說:
在張悟本被拉下神壇之前,已經有多位所謂的養生大師現出原形,甚至有人因為觸犯刑律而被判刑。比如2006年開始竄紅的,頂著聯合國科學與醫學雙博士頭銜,被稱作劉太醫的劉弘章,2008年底,他因涉嫌非法經營被起訴。
2007年,臺灣排毒教父林光常又橫空出世,頭頂美國環球大學醫學博士、臺灣癌癥基金會顧問等光環,他的《無毒一身輕》一書在大陸總銷售達數十萬冊。2008年林光常因欺詐罪在臺灣被判刑兩年六個月。
從劉太醫到林光常,再到張悟本,我們不難發現,沒有受過正規專業的醫學訓練,虛構經歷,他們成名的幾步曲也都很模式化。被策劃人相中、花錢包裝、大肆包裝、獲取暴利,當然還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他們有擁有為數眾多的粉絲。
主持人:
剛纔短片中提到了臺灣的那個林光常,他是因為有患者起訴他,而且證據特別充分,所以他走上了法律的渠道,但是我們現在看,張悟本這堵牆被人推倒了,但是他並沒有訴諸法律渠道去解決。
白岩松:
我們現在在面對張悟本的時候,你就要去考慮,它究竟是道德問題,還是法律問題。如果要是道德問題,那就是他欺世盜名,編了一些假身份,你只能說是,多向他的身上吐幾口吐沫而已。他的所有參與合作者,你也只能用道德的方式去譴責他。但是我覺得它不會起太大的作用。但它究竟是不是法律問題,我也注意到這兩天,已經有很多人開始爭議起來,是不是應該起訴他作為欺詐,這樣的話是不是給大家,整個全社會的警示作用更強。比如說在幾年前的時候,林光常在大陸暢通無阻,號稱『地瓜王子』,讓人吃地瓜等等,最後被臺灣的警方給抓回去了,給判了兩年多了,因為有人起訴他了,用法律來解決問題。
這一次我們該不該用法律去解決問題,如果不能的話,這件事情是不是就這樣結束了。而且我注意到一個小小的細節是很有意思的,我們不太清醒,面對張悟本的時候,張悟本自己似乎很清醒,民間把他吹成了神醫、國醫,都有這樣的頭位,他也樂得接受你們這樣稱謂他。但是他在實際的行為中,他是有界限的,我注意這兩天記者采訪北京的有關部門的時候說,為什麼不去查抄他的非法行醫等等,他說他沒有行醫,他不開處方,他沒說自己是醫生,你看他這些,他是很明白的,他不是用醫生直接明目張膽,我在那兒行醫,他給你變通了一種方式,你拿他沒辦法。所以我覺得在這個時候社會,包括司法要去考慮,我們怎麼去面對他,就以一個道德問題,最後大家一起吐了一堆吐沫把他淹死,就結了嗎?主持人:
所以有一個問題,你看張悟本他是因為身份造假這件事是確鑿無疑的,但是他的理論到現在也僅僅是經不起科學推敲而已,未來這件事情到底怎麼辦?
白岩松:
比如說現在圖書下架,我注意到這是一個道德自律行為,書店方面還用了一個暫時,害怕,並不是哪個主管部門去直接說是下這個通知,這本書不能出了,恐怕人家假如說把書上那些虛假名稱拿掉,人家還是有出書自由的。是不是名不正了言都不順?是不是現在名正的人言都順?我覺得在這幾年整個養生熱,虛熱,已經到了如此高潮的情況下,張悟本替太多類似的張悟本最後結賬買單,其中有相當多的人藏在了張悟本陰影的背後,該得的利益得了,現在一看風聲不好立即收,一切都沒事,都過去了,所以張悟本這一個人替所有人都結賬了。那麼公眾呢?公眾可不只信張悟本一個,還會信很多,可能是名不正的,還有名正言不順的。
主持人:
咱們假設一下,假如張悟本一切都是真的,他不是假設,難道他的理論就能夠成立嗎?就能夠有人繼續信下去嗎?
白岩松:
我覺得現在在我們的養生市場當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人,看著名好像沒問題,但是這裡頭也有很多的問題。我覺得回頭去想的話,現在已經有媒體,其實有這樣一種呼吁,我們為什麼要感謝類似洪昭光這樣的養生專家呢,他是一輩子在醫院裡頭來從事醫生這個職業,難得的在自己退了之後,歲數大了之後,開始走向社會幫助大家去樹立醫學常識等等,走遍海涯天角,我們需要有很多名又正,言又順的人公開的,在我們如此大的需求面前走到公眾的面前,去普及,去做科普的工作,去做一點一點改變人們觀念的工作。中醫裡頭不是說嘛,你得是正氣和邪氣之爭,如果讓邪氣佔了上風的話,恐怕你就會有病,張悟本就代表這個社會病了。
邪氣能佔了上風,我們為什麼不能讓正氣佔上風呢?我們平時在做什麼?不能留著精力在有些人已經出了問題之後,我們去多吐一些口水,這個時候纔說他是言不順的,他已經火了很長一段時間了。
主持人:
對於高品質生活的追求,使得養生在社會上已經成為一種潮流,現在我們要分辨的是,如何能夠在潮流裡面找到正確的方向。
(播放短片)
解說:
今天悟本堂已經哄然倒下,而此刻我們更想知道,曾經靠包裝張悟本而發跡的市場運作團隊,如今是否又在忙著發現下一個張悟本?而即將走上神壇的下一個所謂專家又將扛起什麼樣的大旗?
(播放視頻資料)
解說:
上世紀80年代,馬季先生的相聲記錄的是一段真實的歷史。從當年的打雞血、喝涼水、甩手療法,再到今天的喝綠豆湯、松針湯,為了有個健康的身體,大家已經被所謂的養生專家忽悠了不知多少次。
(播放視頻資料)
解說:
胡萬林,這個在上世紀90年代曾風靡一時的所謂曠世神醫,當代華佗,有媒體是這樣描寫他的。『憑肉眼便能看出一個人有什麼病,百病包看,百病包治,號脈、聽診器、X光透視統統不用,用藥也只有一種——芒硝,病人喝了這種之後上吐下瀉,就能藥到病除。』
就是這個所謂神醫,讓不少人因芒硝而喪命,最終神話破滅,胡萬林也鋃鐺入獄。
溫長路:
我非吃某一種食物不行,非吃綠豆不行,非吃茄子,或者非吃蘿卜,沒有這種觀點。
陳春明:
他不是簡單的說,他會把人都抓來了,就可以控制這個,這是完全不科學的說法。
解說:
『沒有這樣的觀點,完全不科學,這是誤導』,今天在張悟本跌落神壇後,我們聽到了中國最權威中醫學者的明確態度。但是恐怕每個人在恍然大悟之後,又會陷入新一輪困惑,為什麼權威的聲音總是如此缺乏。
李先生(市民):
不,當這只泥鰍不具有寄生蟲的時候,你吃了以後對你身體確實還是有好處,但是你在家庭裡,你怎麼可能檢查得出來,它(泥鰍)有沒有寄生蟲。哪怕現在我是受害者,因為我運氣不好,我吃的(泥鰍)就有寄生蟲。
解說:
這幾天在四川李先生和其他幾位市民因為發熱,全身發抖,肌肉酸痛,住進了醫院,原因是他們聽信了一個所謂專家的養生偏方,生吃泥鰍能生病。與此同時,如今的網絡上童子尿又被一些推手吹噓的神乎其神,最高竟然賣到了9999元。
為什麼如此一本破綻百出的養生書,短短半年就能賣出三百萬冊;為什麼所謂綠豆療法,剛剛被曝光,今天又出來了生泥鰍、童子尿;在如此常盛不衰的養生神話背後,是一個巨大到有些可怕的市場需求。
2015年,中國老年人口預計將達到2.13億,約佔總人口的15%。與此同時,在城市,與現代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癌癥也正呈上昇趨勢。
黃建始(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衛生部公布的國人健康素養調查,及格的只有6.48%,所以因為大家都不知道一加一等於二,所以有人說一加一等於五,一加一等於六,當然就有人相信了。
解說:
在悟本專家,張悟本快速走紅的背後,是中國人對如何養生強烈的好奇和求知欲,更是對科學養生迫切的需求。什麼是對的?什麼是科學的?什麼應該是大眾真正需要的?
主持人:
剛纔的短片幫我們梳理了一下,我們在過去幾十年裡邊受騙上當史,但為什麼我們總在同一個地方摔跤,又爬起來再摔呢?
白岩松:
上一周我說過這樣的一段話,我說孩子想聰明,女人想漂亮,人們想健康和長壽,是騙子施展纔華最棒的三個舞臺。千百年來,人們想聰明、想漂亮、想健康長壽的願望是非常正確的,但是你憑什麼信今天你就突然遇到了一個神醫,天上掉餡餅,我說不可能,一般掉的都是鐵餅。
首先我們需要每一個人要有一種科學精神,科學精神不是說你什麼都知道,而是不輕信,不輕信就不會迷信,不迷信張悟本門的土壤就會消失。
主持人:
怎麼纔能不輕信?
白岩松:
我覺得各方面要做工作。咱說媒體,媒體在做這種,現在養生節目到處都是,養生節目在做的時候,您能不能第一期在公布他名號的時候,他那個名正,他有什麼什麼名號的時候,咱們特意征詢所有的網友人肉搜索,人肉搜索不是咱們這兒玩的最好嗎?我不主張在平常的日子裡頭來進行這種人肉搜索,但是關注到公眾利益的時候,就可以行使人肉搜索這樣一種功能。另外是不是需要有關的部門對他的身份也要明確地有一個驗證,另外媒體要自律,不能因為有利益,核心在利益,不能因為利益,就輕易地讓他過關。
主持人:
這是媒體。
白岩松:
對,這是媒體的責任。最後我想說的是政府的有關部門,我覺得這一次衛生部做的非常好,因為衛生部過去可能會認為這是個小事,林光常的事我曾經找過衛生部的人,我說這是違反常識,乾嗎不組織人滅他,當時開玩笑,我還找過咱們的制片人,後來衛生部也做了。這一次衛生部覺得不因為是小事而不揭穿,是因為衛生部說,我們沒有這樣的專家把整個這件事情給弄明白了,衛生部現在已經在很強的轉變觀念,成立專門健康知識宣傳中心,組織更多的專家開始投身到正確的健康知識的傳遞方面,我覺得要慢慢地改變一種觀念,衛生部不是負責治病的,更主要的功能是如何讓人不得病,晚得病,這個時候健康的醫學知識的傳播……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