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支隊黨委“一班人”走上一線靠前指揮。 |
|
| 多國艦艇編隊組成象徵世界和平的“aman”隊行。 |
這是一支與共和國同齡的艦艇部隊,黨的三代領導核心都曾親臨視察,這支部隊的歷史就是人民海軍發展壯大史的一個縮影;
這是一支功勳卓著的英雄部隊,曾取得解放一江山島等七戰七捷的輝煌戰績,創下首次組成艦艇編隊出訪、首次到海外參加聯合軍演等32項紀錄;
這是一支人才濟濟的“種子部隊”,先後抽調7700多名官兵參與組建了多支海軍驅護艦和潛艇部隊,先後走出了108位共和國海軍將領;
這是一支威震海疆的王牌部隊,先後圓滿完成上百次戰備演習等重大任務,被中央軍委榮記集體二等功,連續12年被總部評爲“軍事訓練一級單位”……
今天,在建設一支與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要求相適應的強大人民海軍的號角聲中,這支部隊忠誠使命,不負重託,高歌猛進,一往無前,繼承傳統紅色基因,提升核心軍事能力,在搏風擊浪中錘鍊成爲全面過硬的海上雄師。
“八一”前夕,記者慕名走進海軍東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目睹它的風采,聆聽它的傳奇,感受它的光榮與崇高!
舟山定海。鴉片戰爭遺址公園。透過薄霧籠罩下的烽火臺、古炮臺、三忠祠等遺址,定海保衛戰在歷史的煙塵中依稀可見。
1841年9月26日,英軍出動29艘戰艦進犯舟山。定海總兵葛雲飛、壽春總兵王錫朋、處州總兵鄭國鴻共率5800清兵,和敵人血戰6晝夜,全部壯烈犧牲。
“那六天灑流五千人英雄血,這一仗打痛每一顆中國心。”一副長聯,留下了中華兒女抵禦外侮的悲壯記憶和凜然浩氣,也見證了一個腐朽王朝有海無防的屈辱歷史,至今仍令人扼腕痛惜,揮淚長嘆。
當慘烈的腥風血雨洇入了歷史畫卷,如今,在舟山要塞,在東海海疆,鋼鐵艦隊縱橫馳騁,海軍將士披堅執銳,枕戈待旦,捍衛着中國海的安寧。東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就是他們中的突出代表。
“艦由我操縱,我聽黨指揮”
2007年元宵夜,急促的戰鬥警報劃破軍港寧靜的夜空。頃刻間,從甜美睡夢中驚醒的水兵,像小老虎一樣直撲自己的戰位。
30分鐘後,支隊所屬兩艘軍艦解纜起航,奉命北上連雲港海域解救被特大風暴潮圍困的漁民。
此刻,恰逢天文大潮,海上惡浪滔天,巨浪一次次掀過桅頂,艦艇四處嘎嘎作響,隨時有被大海吞沒的危險。
“人在艦就在,誓與艦艇共存亡!”危急關頭,艦領導帶頭喊出了這樣的口號。兩艦官兵精神抖擻,無懼無畏,硬是在狂風惡浪中奮戰了3天2夜,最終完成任務勝利返航。
“艦由我操縱,我聽黨指揮!”這是執行此次緊急馳援任務的兩艦官兵的共同心聲,也是這個支隊61年來永恆不變的政治本色。
有人說,部隊優良傳統也跟基因一樣,是可以遺傳的。但支隊一茬茬領導認爲,“紅色基因”只靠自然遺傳會慢慢弱化,只有不斷去鞏固“紅色基因”,它的遺傳力纔會越來越強。
支隊政委翟永遠介紹,爲了將“聽黨指揮”的“紅色基因”更好地傳承下去,他們把黨的三代領導核心和胡主席的偉大號召製成標語牌,在營區顯要位置懸掛;把支隊“七戰七捷”的歷史畫面製成金屬匾,放置在集會的重要場所;組織開展了“牢記囑託、不辱使命”系列活動,把忠誠於黨的不變軍魂融入官兵的血液之中。
理論武裝是最重要的武裝。支隊黨委注重用黨的創新理論建艦育人,始終把舉旗鑄魂和凝聚官兵意志力量作爲謀求科學發展的根本保證,持之以恆地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進入思想、進入工作、進入艦連、進入戰位。
某艦報務班班長李志濤說:“《甲午海戰》這部老電影我看了四五遍,每看一遍就激動一次。特別是每次看到鄧世昌駕艦撞向日艦的場景時,戰友們總是長時間鼓掌叫好。這部電影讓我們明白了這樣一個理:‘落後就要捱打’,而戰敗是軍人最大的恥辱。”
支隊政治部主任範玉定告訴記者,官兵人人熟悉“老三篇”,個個能默寫出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5個方面366個字的闡述。
2008年3月,從軍校畢業的523艦碩士副導水長李明圖,上艦後的第一封家信這樣寫道:“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不用爲我擔心。這支部隊的光榮傳統和濃厚戰鬥氛圍,讓我感受到了帶兵打仗的神聖和光榮!”
這種“神聖和光榮”,來自於支隊持久不懈的使命教育。
支隊創造性地開展“我是一個兵”系列教育實踐活動。“我是一個兵,就要時刻保持衝鋒姿態;來自老百姓,我們就是黨締造的人民軍隊,就要堅決聽黨指揮,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準備去戰鬥,就要緊跟國家戰略利益走,開大眼界,學大本領,幹‘大海軍’!”時任支隊政委李建軍在“我是一個兵”主題教育授課中的一席話,在官兵的心裏激起陣陣波濤。
南中國海。支隊組織艦艇遠航訓練,途中進行海上補給。那天,在強烈陽光的炙烤下,甲板溫度高達72攝氏度,油管隨時可能自燃,引起爆炸。某艦機電長羅文頂着烈日站在甲板上時刻監測着溫度。補給結束時,他整個人都虛脫了。
這樣的事,不勝枚舉。對支隊官兵來說,根本算不上“新聞”,而是使命要求,職責所繫。
如今,支隊官兵已經駕艦駛過臺灣海峽、巴士海峽、宮古海峽、馬六甲海峽等世界上7個海峽。無論在遠海大洋遂行任務,還是走出國門交流訪問,面對形形色色的考驗,支隊沒有發生一起政治性問題和涉外事件。
“第八次戰鬥,就在下一分鐘打響”
支隊戰鬥精神教育展廳,懸掛着一張特殊的圖板。
8塊並列的圖板,前7塊上分別張貼着支隊組建以來所參加的7次戰鬥的名稱、場面及時間。而在最後一張圖板上,只有一句話“第八次戰鬥,就在下一分鐘打響……”
一個省略號,帶來懸念的同時,也給官兵留下這樣的思考:打贏第八次戰鬥,我準備好了嗎?
輝煌的戰果,是前人創造的光榮歷史,只可仰望,不足驕傲。
爲確保屬於這一代的“第八次戰鬥”取勝,他們天天枕戈待旦,厲兵秣馬。以打仗的方式訓練,以訓練的方式打仗,是支隊幾十年不變的傳統。
“把每一次訓練都當成打仗”,說起來容易,做到就難,堅持做下去就更難。
難在哪裏?支隊長嚴正明告訴記者:難在和平時期長了,當“和平兵”、“和平官”的思想重了;難在指揮員能否端正訓練指導思想,“訓爲看”還是“訓爲戰”;難在一些官兵認爲比武“拿第一”就等於戰時能“打勝仗”了。
今年7月,支隊5艘艦艇參加上級組織的海上實兵實彈演練。雖然是演練,但一切都爲着實戰展開。
某艦指揮艙內一片繁忙,檢查火控系統,搜索海空目標,計算射擊諸元,測算攻擊距離,各單元臨陣不亂,有條不紊,成功將來襲導彈擊落。
這次演練,支隊取得多項新突破新探索,防空武器遠近結合連續抗導、艦艇編隊在複雜電磁環境下遂行遠程精確打擊和綜合防空反導作戰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然而,在演練總結大會上,支隊長嚴正明看到的卻是一連串問題,當場指名道姓進行嚴肅批評。
演習結束後,他們不是忙着出經驗、報成果,而是進行檢討式總結,覆盤態勢,分析各種數據,過篩子查找問題。“如果在演練中不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上了戰場上就會出大問題!”這是支隊官兵的一致回答。
“每次出海都是一身冷汗!”談起支隊的訓練,全訓合格已5年的老艦長包道華最有感觸。
一次,他率艦出海進行例行性防空反導訓練,剛離開碼頭,支隊參謀長趙衛東就“刁難”起他來:
“航道上發現水雷,趕緊規避!”“後甲板中彈起火,立即組織滅火!”一個又一個險情緊接着傳來。就在官兵手忙腳亂之時,艦上又響起“敵機”空襲的警報聲……
從上午8時到11時,趙衛東一連出了10多個題目。就是這種“飽和式”隨機出險情的訓練方式,練出了艦長們臨危不亂的指揮本領和官兵們處變不驚的應對能力。
一次,支隊參加上級組織的編隊海上導彈實際攻防演練。風高浪急的海面上,3枚導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編隊接連襲來,兄弟部隊驅逐艦突遭電磁干擾,無法抗擊。
關鍵時刻,捨我其誰。兩艘護衛艦快速反應,連發3彈,將來襲導彈一舉擊落。
隨着海軍現代化建設的紮實推進,這個支隊當年顯赫一時的武器裝備如今逐漸步入“老齡”階段,與同類型部隊裝備出現了“代差”。
老裝備如何面對新挑戰?主抓訓練的副支隊長陳宜標說:“戰爭可能隨時打響,對手絕不會等我們有了新裝備才發起進攻。只要我們主動作爲,挖潛增效,老裝備照樣能成爲戰場上的‘殺手鐗’。”
“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戰爭,北洋水師擁有的7335噸的鐵甲艦定遠、鎮遠是亞洲最具威力的海戰利器,爲何最終以失敗告終?”支隊黨委“一班人”的回答堅定而理性:追求戰爭勝利,僅靠先進武器裝備是不夠的,更多是靠精於戰備、熟練掌握裝備的人。
劍不如人,劍法須勝於人。多年來,他們用新戰法“調度”老裝備,利用艦艇操縱、導彈攻擊、對潛攻擊、損害管制、艦炮射擊等技戰術基礎科目的模擬訓練場室,反覆演練,打牢訓練基礎,強化駕馭裝備能力,努力達到人與裝備的最佳結合。
有人形象地比喻,他們是海軍現代化建設的“試驗田”。僅最近5年,他們被全軍、海軍推廣的經驗就有60多條,承擔的全軍、海軍試點任務就有30餘項。反艦導彈作戰反應時間、副炮系統壓彈掛彈時間均縮短了70%,在航艦艇裝備完好率始終保持在優秀以上,信息化條件下“驅護艦編隊打擊‘敵’水面艦艇編隊”等一大批新戰法得到檢驗。
2009年初,支隊承擔了新一代水面艦艇訓練大綱試訓任務。面對信息化條件下訓練方式轉變這一全新課題,支隊充分發揮官兵的智慧,探索形成了由點到面、由單系統到多模塊的訓練新路,率先在海軍推出一套新題庫、一套實裝模擬訓練軟件等新“八個一工程”。
到年底,在爲期15天的檢驗性遠航戰術協同訓練中,他們結合網上推演成果,開展驅護艦編隊封控作戰等使命課題演練,實現了首次結合專項任務遠航訓練、首次獨立組織與海監兵力協作訓練、首次在遠海實施實戰化訓練等突破。
從1998年開始,全軍軍事訓練等級評定試點。那一年,支隊被評爲“軍事訓練一級單位”。此後12年間,在這一代表全軍軍事訓練最高水平的等級評定中,支隊連續12年被評爲“軍事訓練一級單位”。
“打仗靠人才,制勝先育人”
“種子部隊、人才搖籃”。一位老將軍對支隊給予如此讚譽。
61年來,支隊不僅先後走出了108位將軍,而且涌現出了一大批精武之星。柏耀平、陳勝琪、陳光明……,一個個拔尖人才享譽全軍。
幾年前,上級把支隊定爲海軍唯一參加全軍信息化建設的試點單位。當時,支隊訓練有網上模擬、授課有多媒體教室、休閒有網上衝浪。按理,官兵已經具備了駕馭信息化裝備的基本素質。
可是,新裝備的第一次實際使用時,眼前的情景就讓官兵們大吃一驚:幾百海里之外的偵查哨艦傳送的目標數據、戰場環境數據、海域態勢圖,在廠家技術人員的操作下清晰地顯現在綜合顯控臺的熒光屏上。茫茫大海一下子變成了虛擬的數字海洋,官兵如同霧裏看花,水中望月。
信息化裝備的真實威力,讓一直以實現無紙化辦公、局域網信息共享而驕傲的支隊官兵產生了強烈的本領恐慌:信息化學了好幾年,現在才知道原來學的都是“邊角料”;信息化用了好幾年,今天才明白建設信息化軍隊的人才到底是個啥樣子。
面對着信息化知識的差距,支隊黨委拿起了駕馭信息化裝備的度量尺,開始給官兵“量體裁衣”,一項項新舉措相繼出臺——
由研究生等高學歷幹部組成的高科技知識學習輔導小組成立了;現代通信技術、電子對抗理論培訓班開課了;院校、廠家專家教授請來了。官兵信息化知識結構得到更新,新裝備及指控系統的操作培訓如開展得如火如荼。
以5名士官骨幹爲主成立“士官專家組”,全程跟班,參與信息裝備的安裝調試,組織人員編寫6類28種信息化裝備的操作使用規程和維護使用保養規則。
2005年,支隊被評爲“全軍人才培養先進單位”,獲得50萬元獎金。這筆錢,他們不僅一分沒花,還貼上30萬元,設立“學習成才獎勵基金”,每年用於表彰一批學習成才先進單位和個人。支隊還把80%以上的獎勵指標分給了在駕馭信息化裝備中成績突出的個人。
曾經的飛行員艦長、獲得過俄羅斯庫茲涅佐夫海軍學校碩士學位的副支隊長楊宏這樣說道:“官兵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推動了訓練模式的轉變,過去被單艦訓練、協同訓練牽着鼻子走。如今,戰場感知、指揮控制、火力運用、信息對抗已成爲支隊砥礪戰鬥力的‘主菜單’。”
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等現代戰爭已經打破了單兵種間對抗的定律,戰場態勢隨時會因爲多兵種戰術協同的熟練程度而產生改變。培養一批通曉海軍、熟知三軍的“一體化人才”,成爲當務之急。
“要把戰艦交給最放心的艦長!”支隊黨委這個選人用人理念始終堅定不移。在艦副長的選拔上,他們始終堅持“雙推、雙評、雙考”選拔制度,由常委集體當裁判,讓機關基層作公證,靠自身能力來競爭,把最優秀的人才選拔到艦、副長位置上來。
強將手下無弱兵。在支隊,作爲戰鬥力基礎的士官羣體更是“精兵雲集”。
初春的東海,一支驅護艦編隊正在預警機引導下進行防空反導演練。指揮艦編隊指揮室裏,各種指示燈頻頻閃爍。
這是一個大型數據交換中心,它能將千里之內戰場態勢盡顯屏幕之上,代表着國內通信技術的最高水平,是我軍最爲先進的指揮控制平臺之一。
然而,令人無法想像的是,掌管如此現代化指控中心的竟是指控班8名戰士,其中有7名是士官。他們構成了“中軍帳”裏一道獨特風景。
陳光明,某艦聲納技師,他不但能準確聽聲辯型,水下識別潛艇型號噸位,還能把聲納作用距離提高近一倍。
人人追求學習成才,人人爭當精武之星。支隊把全體官兵按照領導機關、一線指揮員、業務骨幹、參謀、士官、義務兵進行分類施訓,並開辦“業餘黨校”、“士官夜校”、 “信息化作戰學研班”,支隊長嚴正明、政委翟永遠親自掛帥,借鑑院校式培養、學員式管理的方法,健全“學、研、建、訓”機制,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着力打造精通信息化作戰指揮的軍官羣體、智能加技能型的士官羣體、責任心強和好學上進的士兵羣體,健全“四位一體”的育才模式。
在學習成才的沃土上,很快生長出了一大批優秀軍事人才。“全軍十大傑出青年”、“上天能駕機,下海能操艦”的優秀艦長柏耀平,“全軍優秀基層主官”、“全軍優秀地方大學生幹部”、博士艦長劉喆,“全軍優秀指揮軍官”朱必建,“全軍優秀參謀”姜鳳華,“全軍學習成才標兵”、導彈業務長陳勝琪、一等功臣陳光明等一大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挺立在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潮頭浪尖。
近年來,支隊培養出了33名全訓合格艦長和176名全訓合格部門長;11人在全軍優秀指揮軍官、全軍十大學習成才標兵、全軍愛軍精武標兵評比中榜上有名;10人獲全軍優秀專業技術崗位人才崗位津貼;67名士官喜獲“全軍優秀士官人才獎”。
“登上國際舞臺,接受世界檢閱”
2007年3月9日,煙波浩渺的印度洋某海域,世界的目光在此聚焦。
“和平-07”多國聯合軍演正在進行。代表中國海軍參演的該支隊“連雲港”號和“三明”號導彈護衛艦列隊馳騁。
此次參加軍演,由支隊領導擔任編隊指揮員,這在海軍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能否迎接挑戰、完成任務、爲國爭光?是對這支具有光榮傳統部隊的巨大考驗。
當地時間3月9日17時,聯合軍演的“重頭戲”——主炮對海攻擊開始。
“三明”艦主炮向浮體靶射擊,炮口騰出團團火光。
“1號浮體靶被擊中!”官兵們興奮地叫了起來。
“‘連雲港’艦攻擊2號浮體靶!”編隊指揮員、時任支隊長邱延鵬不失時機地發出指令。
“轟轟!”兩發試射炮彈直撲目標。
“炸點偏左!”槍炮長穩了穩神,大拇指再次按向發射鍵,數發炮彈接連出膛。觀察員報告:“目標被擊沉!”
參加“和平-07”多國聯合軍演,開創了中國海軍的多個第一:首次由任務部隊主官率編隊執行與外軍聯合軍演,首次不帶補給船伴航,首次在國外實際使用武器,首次由中國指揮官用英語和北約通信格式組織指揮演練……
和平理念澆灌出友誼之花。期間,在我方舉行的甲板招待會上,邱延鵬熱情洋溢地致辭:“是海洋這個藍色的紐帶把我們緊緊聯繫在一起,我們將滿懷熱情與各國海軍加深彼此間的瞭解,促進各國海軍之間的友誼與合作。”
“登上國際舞臺,接受世界檢閱!”他們是新中國最早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海上先鋒之師,歷史會銘記這些時刻:
——1980年,支隊驅逐艦編隊航行18701海里,遠赴西太平洋進行訓練。這是人民海軍艦艇首次跨越赤道,實現了由“近岸走向遠海”的突破。
——1985年,作爲人民海軍的首次出訪,支隊驅逐艦編隊出訪南亞三國。這次出訪,他們遭遇了12級的強颱風,官兵們戰風斗浪,在生與死的考驗中,邁出了人民海軍艦艇出國訪問的第一步。
——1994年5月,支隊單艦遠赴俄羅斯海參崴參加國際海軍節,在美俄等海軍強國艦艇雲集的舞臺上展示了我海軍的風采,並創下了人民海軍的4個第一。
2007年9月1日,應韓國海軍遠航訓練編隊的邀請,支隊某艦副航海長竺燕根有幸作爲唯一一名中國軍官,隨編隊遠航。這是中國海軍第一次選派基層軍官隨外艦訓練。
在從韓國到中國、俄羅斯、印度、意大利的一路航行途中,竺燕根就應邀在所乘坐的指揮艦“忠武公•李舜臣”號上,給韓艦官兵舉行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海軍》系列知識講座。40多天同舟共濟的海上生活中,竺燕根作爲中國海軍的“形象代言人”,不僅與韓艦官兵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傳播了中華文化,還學到了韓艦官兵的訓練作風和意志品質。
湊巧的是,去年4月23日,在來華參加多國海軍活動的韓國軍艦上,竺燕根看到了一張熟悉的面孔,那是曾經與他一起遠航的韓國軍官崔德奎。那一刻,倆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每一次編隊出訪,官兵們都爭做親海敬洋的模範;每一次遠航訓練,他們都擔當維護和平的衛士;每一次外事活動,他們都成爲傳播友誼的使者。
今年4月,支隊3艘護衛艦執行跨島鏈遠海訓練任務。爲保護海洋環境,儘量減少生活垃圾對它的污染,艦上多處放置了“藍色環保筐”,用來回收廢棄物。
隨着遠航訓練常態化,支隊官兵意識到,海軍是保護海洋資源環境、海洋生態環境和海洋人文環境的重要力量,堅持艦船對海洋環境的無害化,是應該履行的重要義務。
在和諧海洋理念支配下,每晚,住艙值日將筐裏的東西收拾好統一送往後甲板存放,最後帶回母港。由於長時間連續航行,主機、輔機等機器產生大量油污水。爲避免對海洋環境造成污染,官兵們每天下到艙底對油污水進行收集,再帶回港口集中抽除。
外在形象是內在素質的體現。支隊官兵對外推動構建和諧海洋、在世界舞臺展示文明素質形象,已形成一種深厚的文化。
每逢出訪或者參加聯合軍演過赤道時,編隊都會舉行莊嚴的跨越赤道儀式,以此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對大海的敬重。飛行甲板上,全體艦員整齊列隊,在雄壯的國歌聲中,官兵們向冉冉升起的鮮豔的五星紅旗敬禮,並向着深藍色的遼闊大洋每人送上一句祝福的話語。
戰士們說得最多的是:“祝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願這個世界永遠和平,遠離戰爭!”
相關鏈接:
七戰七捷
1953年3月22日南韭山海域護漁戰鬥
1954年4月28日菜花岐海上戰鬥
1954年5月檀頭山東南海上戰鬥
1955年1月解放一江山島作戰
1962年5月打擊敵“神斧大隊”和“海狼隊”戰鬥
1964年7月8日擊沉“滿慶升”號戰鬥
1988年3月14日南沙“3.14”海戰
主要榮譽
1995.03中央軍委記集體二等功
1996.02海軍抓基層先進師團
1997.02海軍抓基層先進師團
1998.02海軍軍事訓練先進單位
1999.02海軍抓基層先進師團
2000.02海軍抓基層先進師團
2001.06海軍優秀軍港
2002.09全軍文明衛生軍營
2003.05海軍學雷鋒先進單位
2004.12海軍先進師黨委
2005.10“十五”期間全軍裝備管理先進單位
2005.12全軍人才培養先進單位
2005.12海軍抓基層先進師和從嚴治軍先進單位
2006.06海軍先進師黨委
2006.12海軍人才培養先進單位
2007.02海軍先進政治機關
2008.02海軍先進政治機關
2009.02海軍先進政治機關
2009.02海軍基層建設先進師旅團
2009.06全國“五五”普法中期先進單位
2009.07全軍優秀司令部機關
1998至2009連續十二年“全軍軍事訓練一級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