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為了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通信需求,1995年,當時的天津網通斥巨資在全市范圍內投建IC卡公用電話,時隔15年,隨著手機的普及,IC卡電話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昨日本網記者兵分幾路,前往市內六區繁華地段,對津城的IC卡電話現狀進行了走訪發現,IC卡電話如今陷入尷尬的境地,好多壞少,使用率極低,就連業內人士都坦言,其實津城的IC卡電話已經悄然『退市』。
市民講述:開車轉悠兩小時 沒找到一個好IC卡電話
市民郝先生得到了朋友送的一張免費IC電話卡,聽說打長途特別便宜,於是就開車出去,想到馬路上找個電話亭,給外地親友打電話。誰知從白堤路到鞍山西道,轉悠了將近兩個小時,馬路上30多部IC卡電話竟然沒有一部能用。『拿來沒聲音的,沒有電話線的,光剩下話機沒聽筒的,各種情況,急死我了,這點便宜沒佔上,油費倒是搭進去不少。』最終,在鞍山道深處,找到了一部IC卡電話,總算有一側的電話可以使用,郝先生終於成功了使用自己的IC電話卡。
實地探訪
河東區:
天津站:方圓一公裡無一能使用的IC卡電話
今天(8月3日)上午9點,在人口流動相對密集的天津站,方圓1公裡范圍內,已經找不到任何IC卡電話亭的影子,取而代之是1元一分鍾的公共電話。賣卡的大娘說:『你說的那種電話早就沒啦,現在誰還用那個東西,都使手機。』據地下一層的服務人員介紹,之前附近的IC卡電話就已經所剩無幾,天津站改造之後基本消失了。
沿進步路向西行至勝利路時,發現了第一個也是這段路中唯一一個IC卡電話亭,透明的黃色亭上已經落滿了灰塵,拿起聽筒聽不到嘀嘀聲。附近居民說,進步道緊鄰意式風情街,平均消費水平較高,很少有人使用IC卡電話,『這個電話擺在這裡已經很長時間了,經常壞,以前還總有人修理,後來就乾脆沒人管了。』以天津站為圓心,一公裡為半徑畫圓,記者所找的IC卡電話亭不超過6個,電話或丟失或損壞,可用數為零。
河北區:
華龍道:500米只有3個電話亭全部損壞
沿著華龍道走出500多米,馬路兩側只零星分布著3個IC卡電話亭,其中全都破損嚴重,拿起聽筒,立面根本沒有聲音。據一位環衛工人說,現在根本沒人用IC卡電話了,這些電話閑置在這裡很久了。『其實就是一個擺設!』
和平區:
金街附近:繁華地段有需求損壞情況也不少
在和平區鞍山道與甘肅路附近,每隔100米就會出現一個IC電話亭,兩條路有六七個IC卡電話亭,這些電話亭中約有75%處於正常工作的狀態,其餘則有不同程度的損壞,或是有亭子沒電話機,或是有話機沒聽筒,或是電話拿起無法接通。
河西區:
解放南路:數個IC卡電話亭僅兩部正常
在河西區解放南路上,兩側幾乎每隔50米就有一個IC卡電話亭,但外表受損,內部一片狼藉。其中有兩部電話機被整部移掉;有一部聽筒不翼而飛;剩下五六部大多都是外表看著正常,但拿起來裡面沒有任何聲音,摁電話鍵也絲毫沒有反應。解放南路從圍堤道立交橋到黑牛城道立交橋有10多部電話,其中僅有兩部還能正常使用。
南開區:
紅旗路:難覓IC卡電話身影
沿線尋找並沒有發現IC電話亭的蹤跡,一位居住在附近的老大爺說,以前路邊有很多電話亭,還有很多市民在電話亭裡打電話,後來好多電話都壞了,人們都買了手機,也不怎麼用IC卡電話了,這些電話亭也就都拆了,地上的坑都填平了。
紅橋區:
芥園西道:為數不多的電話大部分『死機』
芥園西道上IC卡電話亭很少,僅剩的幾部話機基本上是拿起聽筒,顯示板上燈不亮,聽筒內沒聲音,即使插進IC卡也不能使用。一家售賣電話卡的商戶說:『這附近的IC卡電話很少有人用了,現在誰還用IC卡電話啊,我們連IC卡都很少賣了。』
賣卡小販:銷量是高峰時的十分之一還不到
記者隨機走訪了幾家報刊亭,隨著IC電話亭的漸少,IC卡的售賣生意也變淡,銷量如今連高峰期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因為銷量太低,很多老板已經不再進貨了。
『1998年的時候,IC卡銷量最好了,一個月能賣100張左右,還全是大面值的。現在一個月也就能賣10張左右,都是二三十元面額的,根本掙不上錢。』在鞍山道與山西路交口附近經營報刊亭的李女士介紹,自己報刊亭旁邊有一所中學,當年來買IC卡的大多數都是學生,那時候用IC卡打電話是一種時尚,一放學周圍的電話亭就被學生們霸佔了,拿著聽筒向家長報平安,或者是通知家裡學校有事要晚一點回去。最近這幾年再也沒有學生來買IC卡了,學校附近的這幾個電話亭也已經很久沒人用了。現在來買IC卡的人基本上都是為了打長途用,外地務工人員居多,畢竟1毛錢一分鍾的費用還是很便宜的。
中國聯通:IC卡電話處於貼錢運營的窘境
調查:一年損失2000萬
據了解,目前遍布天津市大街小巷的IC卡公用電話,是上世紀90年代在城市固定電話普及率還非常低的情況下,為了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通信需求而建設的。1995年,當時的天津網通斥巨資,開始在全市范圍內投建IC卡公用電話,數量在38000部左右,截至目前,全市IC卡電話數量直降,雖然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但僅從馬路上日漸變少的IC電話亭就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從IC卡電話亭投入使用後,一直飽受人為破壞的困擾,亭內被貼滿各種小廣告;插卡處被人為地塞進垃圾;聽筒被生生扯斷;顯示區域被砸壞;還有人拆除零件倒賣掙錢,致使其關鍵部位故障而無法使用……尤其是進入2007年之後,損壞的情況更為嚴重,據有關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全市共有6000多部IC卡公用電話設施遭到徹底破壞,按照每部IC卡公用電話設施3600元計算,在IC卡電話一項上就損失大約2160萬元。
2008年10月,前天津網通在全市范圍內開展IC卡公用電話集中清整行動,用一個月的時間對遍布全市各主要街道的25000餘部話機、話亭進行徹底的清潔和維修,同時在部分主乾道更新換代一批現代和美觀的公話亭。IC卡公用電話的國內長途和本地通話費也低至每分鍾0.1元。
內部人士透露:本市IC卡電話處於貼錢運營窘境
據一位聯通的維修人員透露:『其實,電話亭存在的目的本身就不是為了盈利,而是城市一項公共設施,起到的只是服務功能。IC電話亭剛投入使用的5年內,總是遭到不同程度的人為破壞,口香糖堵住插卡口、聽筒被砸碎、甚至是整部話機被偷走,為了維護這些電話亭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基本上年年都是虧損。近些年維修費用有所減少,但主要是因為大家都忽視了電話亭的存在,使用的人數少了相對而言報修的次數也就少了。』該人員說,家庭電話尤其是手機的普及,使本市的IC卡電話都處於貼錢運營的窘境,有的IC卡電話數月無人使用。如今,IC卡電話已經不像從前那樣大面積、高密度地分布,而是有計劃地、有針對性地安裝,但即便這樣,維修費用還是一再超支。
IC卡電話去留問題存爭議
采訪中,面對IC卡電話的現狀,IC卡是否該完全被拆除,退出津城的問題,市民中間也存在一定的爭議。
正方:城市裡有IC電話挺方便
『不是不想用,而是用不了。』一個家在外地的學生說,自己家在外地,到天津來上學需要經常給家裡打電話,IC卡電話打長途非常便宜,之前在學校裡看到特別欣喜,後來纔知道根本就是壞的,只能是用手機打長途了。
一位高校老師說:『其實,城市裡有IC卡電話是挺方便的一件事兒,沒准兒誰手機沒電了,就能用上,緊急情況時也可以隨時隨地撥打報警電話,但由於破壞的現象過於嚴重,能用的電話已經所剩無幾,無法達到便民的要求,因此被群眾所拋棄。』
反方:清朝人纔用IC電話吧
『大叔您是清朝人嗎?太out了吧,現在手機這麼普及了誰還用IC卡打電話啊。』采訪時,一群90後中學生打趣的說道。被問及將來去外地讀大學,也許會用到IC電話打長途時,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那基本上也不會用到,現在手機的資費服務這麼便宜,偶爾有需要的話,用手機打長途就好了,跑來跑去的找IC電話亭也不方便。要是需要時常和外地的朋友或者親人聯系的話可以用QQ等聊天工具,IC電話真的完全沒必要了。』
IC卡電話曾承載了一代人的記憶
很多80年代初出生的人可能都還有著這樣的記憶,穿著軍訓服,手拿IC卡電話,站在大學校園外的IC電話亭旁邊,排隊等著插卡打電話給家人報聲平安。可如今,在手機『橫流』的年代,這已經成為一代人朴素而又珍貴的記憶。
30歲的小孔:懷念排隊打電話的光陰
小孔今年30歲,80後最老的那一批其中一員。對於IC卡電話的記憶尤為深刻,因為就在她首次離鄉背井,到外地上大學時,正是IC卡電話最為盛行的年代。
1999年,從沒有離開家的她首次到了陌生的城市,軍訓很累,晚上要住8人的宿捨,食堂的飯吃不習慣,一切的不適應都讓小孔感到很無助。只有每晚軍訓過後,給家裡打電話報平安時纔是她最開心的時光。『IC卡電話便宜,100元的面額,纔賣30元,在宿捨用201卡打電話,頂多打個七折。』為了省錢,同學們都買IC電話卡,每天軍訓結束後,校園周圍的幾部IC卡電話旁邊都排著長隊,每隊至少七八個人,有人說時間長了,後面的人還會抱怨,發生口角也是常事。
直到大三那年,手機纔開始普及,宿捨裡的人慢慢都有了手機,打電話也方便了,IC電話亭周圍在沒有當初人潮擁擠的盛況了,但還是會有一些沒條件買手機的窮學生靠著它與家人和同學聯系。
如今,幾乎每個人都有了手機,小孔的媽媽也有了手機,還學會了發短信,雖然身在一個城市,母女倆有事還靠發短信聯系,想母親了隨時可以打電話,方便了,也快捷了,但卻沒有了當初那份等待的喜悅了。
中學老師:IC卡電話的『情書』故事
天津七中面對成林路的教學樓下,至今仍有兩個藍色IC卡電話亭,雖然乏人問津,但因為身處校園之內,未遭到破壞。正值放假期間,只有零星的幾個老師穿梭在教學樓之間。教授初中物理的高老師,已經在這個學校呆了10多年,談起對於IC電話卡的記憶,感觸頗多。
『1999年,學校安裝了4臺新式的IC卡電話,新增加的上網功能,讓初次接觸電話的孩子們倍兒著迷,那時候門口的保安亭裡電話卡賣的最火,一下課好多同學排著隊等著電話,五六個個男生圍在一臺電話機前,七嘴八舌傳授自己的上網「心得」。在校園的一個角落裡,有一部電話,因為距離教學樓較遠,很少有人會去那裡打電話,但細心的老師告之我這樣一個細節,經常是放學的時候,那臺電話機總會有一男一女在打電話,同時拿起聽筒,同時放下,10多分鍾的聊天結束後,總是滿心歡喜離開,從不互相打招呼,後來纔知道,他們在戀愛。這種天真純潔的感情,在那個年代被賦予了這樣一種新的表達形式。』
高老師說,後來隨著互聯網、手機通訊的發達,IC卡電話漸漸淡出了學生們的視野,更多的時候扮演了一種地標的作用,『後樓垃圾箱旁邊的電話亭,我的自行車在那停著呢。』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