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八年抗戰,無數的抗戰英雄,在血雨腥風的戰場,英雄的形象高大英武。
英雄已經遠去,抗戰勝利65年的今天,我們找到了英雄的後代。
在後代的講述中,英雄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呈現在眼前,他們的形象變得如此真實、和平……
抗戰英雄馬佔山在家的日子很少有笑容,直到聽到要返戰場的消息,他纔興奮起來;抗日愛國將領、西北軍五虎之一的宋哲元很孝順,在家的日子每天都要看望老母親,抗戰中,他托人給母親送來刻著自己小名的拐杖,告知自己平安……
時空穿梭,在英雄後輩略帶傷感的回憶中,有血有肉的英雄更加親切……
馬佔山長孫女
只要祖父在家裡,氣氛就會很嚴肅、很緊張。我成了家裡唯一可以與他玩鬧的人。只有我可以在床上或沙發上與祖父坐著玩,家裡的其他人都只能站著,不敢坐下。
馬佔山最大的遺憾
沒能參加政協全國委員會一屆二次會議
【賦閑天津】
83歲的馬志清滿臉慈祥,有著大家閨秀的端莊、秀麗,她是馬佔山最疼愛的長孫女。如今,曾經喜歡坐在馬佔山腿上聽故事的小姑娘已成了耄耋老人,但和祖父在一起的點點滴滴依然清晰。
湖南路11號,幾年前,它被考證為馬佔山在津舊居,在這棟小樓裡,有著馬志清和祖父在一起生活最長的時光。
在馬志清童年的記憶中幾乎沒有祖父的印象,祖父常年在外打仗,很少回家。1933年,一直都在積極抗日的馬佔山得不到蔣介石的支持,無奈下,來到天津賦閑。全家老小就在這棟小樓裡生活了3年。
『那時我六七歲,是當時家裡最小的孩子,祖父很疼我。』在馬志清的印象中,離開戰場後的馬佔山幾乎沒笑過。白天,他經常到老部下或朋友家裡,聊聊天,打打牌。
【天津小樓裡危機四伏】
『一樓是客廳、餐廳,二樓是祖父母的臥室,三樓是我和父母的房間。』站在小樓下,馬志清如數家珍。整棟房子給馬志清快樂最多的是三樓的平臺,她總是在那蕩秋千,她也會時常站在平臺上看下面,就會看到祖父與很多朋友在院子裡交談。
這座小樓裡也曾危機重重。馬志清和家人都知道,距小樓一步之遙的地方,住了很多特務。1933年除夕,有人來遞消息,說特務准備在當晚趁放炮竹的時候炸死馬佔山。馬佔山立即去報告公安局,直到夜晚,馬佔山纔平安回到家裡。後來纔知道,特務被抓走了。
【最後相處的歲月】
1937年『七七事變』,抗戰全面爆發,馬佔山把家人先送到上海,再次投身抗日戰場,馬志清記得,知道要上戰場了,祖父纔露出久違的笑容。8月,馬佔山被任命為東北挺進軍總司令兼東北四省招撫。抗戰八年,馬志清只見過祖父一面。抗戰勝利後,馬佔山回家養病。
當時,家裡住著一戶特殊的『外人』——替馬佔山戰死的少將參議韓家麟的家屬。抗戰中,和馬佔山衣著相似的韓家麟被日本人誤當成馬佔山殺害,馬佔山把韓家麟的家屬接到家裡,供養他們,馬志清嫁給了韓家麟的兒子韓寶軒。
解放後,晚年的馬佔山患了肺癌。1950年6月,毛澤東讓秘書打電話給馬佔山,邀請他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一屆二次會議,馬佔山病得太重,實在無法出席。1950年11月29日,馬佔山離世。離世前,馬志清就在祖父身邊,祖父說,『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參加那個大會……』
宋哲元外甥女
1935年,任職平津衛戍司令的宋哲元來到天津。當年我3歲,對舅舅宋哲元有了短暫的記憶。舅舅特別孝順,每天都來看他媽媽。舅舅不愛說話,但很和藹。
宋哲元最大的秘密
母親離世時也不知道兒子已病逝
【孝順的舅舅】
1932年,李惠蘭出生了,她是國民革命軍29軍軍長宋哲元的外甥女。如今,李惠蘭已經78歲高齡,她曾是天津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晚年專門從事歷史資料的考證和打假工作。研究抗戰史成了她一生的使命。
『那時,我們全家上下十幾口人住在南京路99號,一棟三層樓裡。』如今,老房子早已不在。
李惠蘭說,舅舅的家境很苦,宋哲元的父親是個普通的教書先生,很小的時候,宋哲元就跟隨父親去陪讀。
『可不要覺得陪讀是好事,苦著呢。』在舊社會,陪讀就是服侍有錢人的少爺念書,磨墨、掃書房、打下手。
17歲時,宋哲元和父親在家裡開了私塾,以教書為生。23歲,宋哲元投筆從戎,當了兵。
1935年,任職平津衛戍司令的宋哲元來到天津,當時3歲的李惠蘭對宋哲元有了短暫的記憶。
『舅舅特別孝順,每天都來看他媽媽。』李惠蘭記得,當時宋哲元住在新華路,舅舅不愛說話,但很和藹。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舅舅奔赴了戰場。
【人間地獄】
1937年8月,日軍從大沽口登陸後,進入天津。天津淪陷。
宋哲元身處戰場,家人卻在天津遭日本鬼子迫害。『我們的住房被釘上大日本軍管理的木牌,我們被趕出了家門。』
【家人的秘密】
1938年的一天,家裡收到一根拐杖,宋哲元的母親看到拐杖,號啕大哭。『那拐杖上刻著舅舅的小名,舅舅是怕家人擔心,來送信的。』
可就在拐杖送來沒多久,李惠蘭從大人口中知道了一個噩耗——舅舅病得很嚴重。
1940年4月,宋哲元病逝,終年56歲。
宋哲元病逝的消息一時成了家裡最大的秘密,怕他的老母親無法承受,家人沒穿喪服,在老人面前強打精神。
一年後,宋哲元的母親病逝,直到老人閉上眼睛的那一刻還在念叨宋哲元。
家人安葬好老母親,那根宋哲元從戰場上托人帶來的拐杖被放在老人的棺木中,永遠陪伴著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