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劉 峰 |
8月26日晚,總編室來電:『「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稿件收到,能否配發一張照片?』
我犯難了,已是夜裡10點,負責宣傳工作的人員都已下班,何處去尋照片?腦海裡立即浮現出上午新聞發布會上那張和善的臉龐——『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試現場總指揮劉峰。當時,在新聞發布會結束的忙亂中,我找他要了一個聯系方式,對方肯定不記得我是誰了,他會幫這個忙嗎?
我硬著頭皮撥通了劉峰的手機,對方應答了,『照片確實有,家裡網速慢,明天發給你吧。』
『就現在,麻煩您現在就發。』
『好,我試試,你可能要等幾分鍾。』
幾分鍾後,他發來了照片,並短信告知。幸虧有這張照片救了急,上了頭版頭條。我對他不禁心存感激。
9月11日,我們有了第二次正式的約訪。通過兩個多小時的深入交談,纔逐漸了解了他與『蛟龍號』結下的十載情緣。
一項跨越從零到7000米的任務
時間還得追溯到2001年12月1日。劉峰對這個日子記憶猶新,那天北京下起了雪,從科技部回來的路上,交通癱瘓,但這絲毫不影響劉峰此刻的好心情,因為他剛應聘成為863計劃『7000米載人潛水器』項目總體組組長。
其實,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的構想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但由於沒有明確用戶、技術面臨巨大挑戰等原因,沒有立項。
20世紀末,國際海底區域競爭形勢越來越激烈。當時作為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以下簡稱中國大洋協會)項目處處長的劉峰,深知我國深海裝備的落後和載人深潛器的缺失。自主研制載人潛水器刻不容緩!2000年前後,大洋協會組織各方專家以及政府部門負責人進行深入論證,達成研發載人深潛器的共識,形成了需求論證報告,並報科技部。
2002年,863計劃重大專項『7000米載人潛水器項目』正式批復,該項目直接面向應用需求,采取業主負責制。由於以前參與了863計劃水下自治機器人、海底采礦等項目,劉峰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管理經驗。擔任『7000米載人潛水器項目』總體組組長,可以說沒有懸念。『但現在真槍實彈地做,實現從無到有、到7000米級的跨越,確實困難重重。』劉峰深感重任在肩。
吹響100多家單位攻關的『集結號』
劉峰的辦公室不大,牆壁有一半的面積被兩張巨幅『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照片佔據著。每當介紹情況時,他總是不自覺地站起身來,指著照片中『蛟龍號』的每個細小部位,如數家珍。
最近劉峰剛受邀參加一個國際海洋會議,並作學術報告。『「蛟龍號」深潛試驗成功後,現在很多國家對與我們合作表現出極高的熱情』,劉峰感慨不已,『想當初,到國外參觀一下人家的潛水器都很難,更談不上了解核心技術。我們想與別人交流,由於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就如同小學生與博士討論,沒有對話的基礎。』
『蛟龍號』研制歷經6年,集結了中船重工集團公司702所、701所、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中科院聲學所等100家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攻關。『它是我國自行設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臺深海載人潛水器,形成了標志性的四大技術特點。』談起『蛟龍號』,劉峰很是自豪,『具有世界上同類型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7000米;具有針對作業目標穩定的懸停定位能力;具有先進的水聲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測能力;配備多種高性能作業工具,能夠在特殊條件下完成復雜任務。』
『研制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太多了,難以計數。』劉峰說,『今天的「蛟龍」是我們經過了無數次試驗、改進而成的。』『蛟龍』問世,先後攻克了生命支持系統、耐壓密封系統、自動控制系統、聲學通信系統、電池能源系統等一系列技術難關。
除了技術難題,這個項目還面臨組織協調的挑戰。『作為技術決策和組織實施的機構,專項總體組的責任就是實現潛水器本體系統、水面支持系統、潛航員系統和應用系統這4個系統之間技術上的無縫對接、研制進度上的步調一致。』劉峰稱自己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協調組織,把這100家單位、1000多人集結在一起。最讓劉峰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團隊適時組織完成了『關於建立國家深海基地的請示』,並得到國務院的批准。
『蛟龍號』,在一次次海試中歷練完善
『蛟龍』研制完畢,下一個挑戰——海試將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出航前劉峰代表參試隊伍立下錚錚誓言:海試團隊將『尊重科學、依靠專家,以堅定的信念、旺盛的斗志、拼搏的精神、科學的決策,沈著冷靜,堅毅果敢,去迎接一切挑戰。』
50米海試是『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第一潛。『其實,當時心理壓力最大。由於水越淺,水聲通信難度越大,我們無法得知水下潛水器的狀況。』劉峰說,『每次下潛,我們都必須做到萬無一失,做好一切准備工作,考慮所有情況,制定嚴密精細的預案。這就要依靠專家,依靠科學。』
載人潛水器試驗如果准備他救措施,價格非常昂貴。經反復研究,專家們提出一個簡單有效、經濟可靠的自救方案。為了保證方案的可行性,必須在50米海區對方案進行驗證,但試驗中絕對不容許出現潛水器在海底無法上浮的情況。『為此,海試現場指揮部召開了五六次會議,群策群力,保證每一個細節都不漏過。』劉峰說。
布放、下潛、上浮、回收,甲板一片歡騰,50米海試圓滿成功。作為海試總指揮,劉峰心中的石頭也終於落地。
其實,『蛟龍』早期並非完美。它正是在一次次試驗中,纔逐漸改進完善。
例如,在D2海區大深度下潛試驗中,接地絕緣檢測值異常問題一直困擾試驗隊伍。為了找到這個巨大的隱患,通過科學測算,潛航員一直堅持下潛到2700米,直到確認『元凶』,讓問題徹底暴露後,纔拋棄壓載開始上浮。最後,他們終於徹底根除了這個攔路虎。
『這只是畫了一個逗號』
參與『蛟龍號』海試工作的人,每天都在與烈日抗爭,與臺風周旋,與時間賽跑。
『在去年75天的海試過程中,我們遇到4次臺風,2次熱帶風暴,2次熱帶低壓和1次局地強對流;而今年困擾我們的是持續強勁的西南季風。』難以捉摸的天氣和海況考驗著劉峰的智慧。只有科學決策,纔能抓住非常有限的海試時機。
今年海試,原計劃到B1海區(300米)試驗,下潛了幾次,試驗還算順利。但是,6月14日之後,強勁的西南季風來臨,風力達到6級,海試對海況的要求是4級以下。參試人員暫時回到三亞避風。天氣預報顯示,西南季風在B1海區至少要維持10天左右。劉峰認為,如果繼續等下去,大家肯定會產生急躁情緒;如果打道回府,人心必散;如果去B1海試,則冒極大的風險。
『我們要有冒險精神,但我們絕不是賭徒,任何決策必須科學而嚴謹。』劉峰深知這一點。按照原定計劃,B1海試之後是去D2海試點(3000米海深)。根據天氣預報,當時D2區海況較好,於是他召集海試現場指揮部開會認真研究,果斷作出決策,先去D2區海試。
但先在D2海區開展試驗是有條件的。雖然海試方案沒有明確要求,但海試現場指揮部將任務主動加碼,先前已經把B1區『長時間下潛』和『潛航員獨立駕駛』的試驗內容寫進了《300米海區試驗實施細則》。可由於天氣原因還沒有來得及對這兩項內容開展試驗。指揮部經過認真研究後提出,開展3000米海區的試驗必須限定條件:1.每次下潛不能超過300米海區試驗的時間;2.不能讓潛航員單獨駕駛;3.每次下潛深度要與海底保持距離,以確保安全。
經過縝密安排,參試人員在D2海試點分別順利完成了2067米、2104米、3039米的下潛試驗,這是自去年海試以來取得的最好成績。之後,B1海況已經滿足試驗條件,劉峰又堅持把隊伍帶回B1海試點,把沒做的兩次試驗都補做了。
最後,隊伍又回到D2全面超額完成了預定的試驗任務,並成功下潛到3759米,也使我國成為繼美、法、俄、日之後第五個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
在短短11個月內,我國載人深潛試驗完成了從零到3700米水深的跨越,『這體現了我們團隊嚴謹求實的協作精神和決策判斷能力』。
48歲的劉峰,花費了10年心血傾注於『蛟龍號』。一副大眼鏡,一臉書生氣,絲毫看不出近『知天命』年紀的滄桑。除了爬山,劉峰平時幾乎沒有什麼興趣愛好。
『一輩子能乾一件事就很滿足了。當然,現在只是畫了一個逗號。』劉峰告訴記者,『蛟龍號』還向更深的目標進軍:5000米、7000米……
人物檔案
劉峰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副主任,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7000米載人潛水器項目負責人,項目總體組組長,海試現場總指揮。
劉峰結合我國深海資源研究開發的重大需求和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的發展方向,提出了發展我國深海載人潛水器的建議。經過反復論證,2002年3月作為項目負責人與863計劃先進制造及自動化領域辦公室簽訂了《7000米載人潛水器》重大專項研發合同。作為國家重大專項的總體協調、項目組織實施的第一負責人,直接領導和參與了從立項建議書編寫、立項論證,到項目方案設計、初步設計、詳細設計、總裝聯調,再到水池試驗、海上試驗的全過程。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