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們即將迎來一個『史上最零碎的』中秋-國慶假期,與此同時,各種五花八門的『假日攻略』層出不窮,在搜索引擎中輸入『假期攻略/假日攻略』可以馬上獲得上千萬條相關文章。各異的度假方式折射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其背後的不同社會心態。
功利主義休閑在眾多的假日攻略中,最常見的就是『N天玩遍XXX』或者『N元玩遍XXX』。一位曾經參與『北京兩日游』的游客曾表示:從早上昇國旗,到游故宮再到爬長城,日程排的滿滿當當,實際上走到後面我已經不想動了。好多地方到是到了,但是這哪裡是旅游,完全是走過場……
事實上這些節約時間或者節約金錢的『攻略』本身並沒什麼問題,反而是提高『效率』的好方法。然而在談到『效率』這個詞的時候,卻總是和假日休閑有些不協調。曾有位法國作家說過:從一個人怎樣度假,就能看出他怎樣生活。
我們在對待假日的時候,往往還是一種對待工作般的心態:如臨大敵一般,力求『產出』最大化。我們在缺乏休閑心態的情況下,很難真正享受休閑帶給我們的生活享受。在人們將假日也看作一個『挑戰』的時候,真正休息實在『難求』。
近三十年來是我們逐步改革開放,逐步和世界接軌的重要時期。然而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時候,中國在整體上的現代休閑文化並未建立起來,有的仍然是充分利用假日時間『大乾快上』的心態;在度假經濟投入上,多數國人還是秉持『少花錢多辦事』的原則。最後的結果則往往是節假日疲於奔命,休息未充分,出行也未體會到真正快樂。
這種多少有些功利主義的假日哲學與我們的社會現實難脫乾系,我國總體節假時間對應著社會發展階段水平,難與發達國家相比;更主要的是當前的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消費現狀難於滿足較高的節假經濟投入。時間與度假經費的壓力造成了『少投入多產出』的一般社會假日心態。
生活質量影響假日預期西方社會心理研究一直認為,休閑行為是一種追求享受的心理趨向,它實際上與一個社會的生活質量有著密切的聯系。生活質量的客觀方面歸納為環境存在的生活條件,例如,衣食住行、收入分配、勞動保障、醫療保健、教育學習等。而主觀的方面則主要是基於個體的認知,即對生活體驗的評價和滿意度,在生活情趣、人際關系、人生目的、人生理想、道德情操、權益保障等方面的價值評估。
因此,對於假日的需求是一般生活質量的一種投射:人們對自己原本的生活質量比較滿意,則更趨向於平和閑適的度假方式;反之如果對平時的生活質量不滿意,則更希望在假日能夠得到生活享受層面的滿足。多日常生活質量的感受越低,往往需要滿足的願望越強烈。
林小姐是廣州某公司新員工,回湖南老家度過一個狂歡的假期後,連夜匆匆趕回廣州。而再回到工作崗位之後卻較長時間難以進入工作狀態。
『平時工作壓力大,趁過節來個狂睡加狂歡,不管白天黑夜,沈迷打牌、看碟、上網、與朋友歡聚,熬夜不睡,白天卻倒頭狂睡,結果打亂了正常的睡眠節律。』劉先生在假日之後到睡眠專科門診求助,醫生告訴他和他一樣長假後患上『狂睡—失眠綜合征』的佔了整個專科門診病人的70%-80%。
專家指出,假日期間作息不規律、心理調節不當,節後可能患上『假日綜合征』。一種極端是過度娛樂不休息,白天訪客、旅游、暴飲暴食,晚上還不休息,夜生活過度,難以短期內恢復規律的工作和生活;另一種極端是過度休息,一到假日便倒頭狂睡、足不出戶,致使生活節奏太緩慢,出現了抑郁、焦慮、懮傷、失落等精神空虛的並發癥。
這些便是近年來在長假之後常常出現的『假日綜合癥』。我們可以從中讀出當前的一些度假現狀:在平日快節奏的工作節奏之下,我們的生活質量普遍較低,在假日到來之後一種強烈的『補償』心態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狂歡』和『狂睡』。然而任何一種『瘋狂』顯然都是不健康的,『一曝十寒』帶來的生活規律傷害令人擔懮。
假日,是主觀還是客觀?中國人傳統的平和心態到哪裡去了?是什麼讓這個悠然自得的民族變成了一個『急不可待』群體的?今年以來,國內眾多媒體也開始關注國人猶如按下『快進鍵』的現狀。也許從一份網友的人生計劃可以看出一二:一步到位、名利雙收、嫁入豪門、一夜暴富、35歲退休……
新周刊曾在專題中評論到:沒有時間感的中國人變成了最著急最不耐煩的地球人,『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中國人為什麼喪失了慢的能力?資源緊缺引發爭奪,分配不平衡帶來傾軋,速度帶來煩躁,便利加重煩躁,時代的心態就是再也不願意等。
可以快,就決不能慢。有了比較,加上重復、單調、復雜、呆板、逼仄、拖延、消耗、超出理解范圍、失控和不公平等經常性的情境,中國人急不可耐,又因欲求未滿而耐心等待,焦躁不安又心安理得。
假日攻略的背後也同樣隱藏著『急之國』的密碼。這個原本『踱著四方步』的古老國度被一把推進了現代社會,仿佛一個按照自己節奏跑了五千年的長跑運動員猛然闖進了短跑賽場上社會心態和文化上的錯位令人們進退失據。近年來經濟社會的加速,也客觀上帶來了國人心理上的某種『衝刺』心態。
如果我們換一種視角來看:假日總會過去,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裡,我們的生活還是工作日佔據著大多數的比重,假日不過是生活的一種調節。那麼如果能夠將工作日過好,不正是一種提高生活質量的可行嘗試嗎?
鄭智化有一首歌叫做《生日快樂》,裡面唱到:有生的日子天天快樂,別在意生日怎麼過。同樣的,每天都有假日心態,那麼假日也就不會帶來那麼多『瘋狂』的度假方式了。
我們往往面對的是客觀的『放假日』,卻沒有找到主觀上理性對待假期的心態。讓我們的工作日變得更加『從容』,那麼假日也會隨之變得更加平和。我們也許不會馬上再次找到『悠然見南山』的心態,卻可以試著在這個長假中找一個時間,悠然坐下來,認真感受一段時間的流逝。
其實一切都會過去,假期如是、工作日亦如是,穩定平和地度過這些日子,少一些焦躁和『瘋狂』的大開大合,自然會獲得一個從容淡定的假日。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