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剛剛面世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首次以罕見大篇幅著力論述文化規劃。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這本身就表明了一種官方態度。
《建議》指,『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這與文化部部長蔡武此前對官方媒體的表述一致,在他看來,過去五年中國文化領域發生的最深刻變化就是形成了新的文化發展理念,初步找到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科學之路:把文化區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個方面,提出『兩手抓、兩加強』的發展思路。
官方數據顯示,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2009年達到8400億元,佔同期GDP比重由2004年的2.1%上昇為2.5%左右。2004年到2008年,中國核心文化產品出口年均增長24%,超過貨物貿易平均增速近7個百分點,2009年出口總額達109億美元。與此同時,文化事業方面初步建立了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實現了鄉鎮有綜合文化站的發展目標,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改革開放成果和文化權益;隨著9個海外中國文化中心、282所孔子學院的建成,145個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的簽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多渠道的對外文化交流新格局已然形成。
而文化產業十年間,從一個理論界的邊緣話題,上昇到頻繁出現在黨和國家重要文件中的核心概念,在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新時期國家發展戰略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觀念轉變。
身為《文化藍皮書》主編的張曉明,亦敏銳發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一全新提法背後的意義。
他表示,對於『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一個最基本判斷,是要佔到同期GDP的5%-6%;而目前中國文化產業佔同期GDP大概在2.5%,這就意味著在『十二五』期間文化產業增加值要翻一番。這與蔡武在向官方媒體透露『十二五』規劃的文化發展目標之一是『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同期GDP比重的5%,即比現在的2.5%左右翻一番』的表述不謀而合。
對於這個宏大的目標,張曉明比較有信心,『如果以中國文化產業近8年連續以17%左右的增長速度來計算的話,則並非難以完成』。
他認為,『十二五』時期將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過渡階段,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將是這一時期主線。
張曉明指出,如果從2000年十五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提出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思路以來,中國的文化產業在兩個五年計劃的時間裡經歷了疾風驟雨式的發展,年均增速達到15%到20%。但這些年的發展,還具有從長期被束縛的體制中解放出來後的『恢復性增長』的性質;體制性『松綁』和政策性推動還是產業發展的基本動力。出自市場本身的、內生性質的產業發展還沒有普遍出現。
而在今後5到10年時間裡,由於經濟危機已經推動中國的宏觀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轉變,而文化產業在這樣一個宏觀經濟環境之下將開始一輪新的增長。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在第一個10年裡進行的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探索,將具備更好的落地條件:前一階段在有關宣傳部門主導下的文化產業發展將得到政府經濟主管部門更主動的配合;政府對文化產業的積極推動作用將得到市場的積極響應。
但現在的問題是,文化產業發展也沿襲了有問題的經濟增長模式,出現了同樣的『GDP掛帥』和『增長主義』傾向,一些領域存在泡沫化趨勢,應加以改變。今後幾年對於中國文化產業來說,既是大企業盤活存量、重新洗牌的機遇期,也是個人創業、建立中小企業的最佳時期。而目前主要問題還是國有資本沒有從文化產業競爭性領域退夠,民營資本准入限制過多,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合理格局遠未形成,極大地制約了中國文化產業現實潛力的充分發揮。
張曉明認為,要以改革的全面深化來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模式轉型,為我國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穩定的制度基礎和形成完善的政策保障。『毫無疑問,中國文化產業新的增長周期正在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