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日前,廣州作家荊方在微博上爆料:『剛剛確認,劉文正與費翔是一對,定居紐約。』面對傳聞,費翔助理張則表示,此消息完全是無稽之談。不論事實如何,這條傳聞將『同性戀』話題再次推到公眾視線的焦點中來。
昨日,記者在浙江省立同德醫院心理科的徐方忠博士的診室,遭遇了一位高調『出櫃』的初中女生曉雲。她是被父母『拖』到心理醫生面前的。
她倆互相喂食
晚上同床睡
該女生長得很清秀,嬌嬌小小,斯斯文文的,在浙江省一個中型城市讀寄宿制中學,剛上初二。在她所在的學校,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她有一個女朋友,她們是一對同性戀人。
兩個女生在校園裡牽手、摟腰、親密走路並不稀奇,但曉雲和她的女朋友卻好得過分:每次一下課,她們就坐在彼此腿上,深情凝望:『我喜歡你』;她們吃飯要互相喂食;她們甚至連晚上都要睡在一張床上。
面對同學,兩個女生高調宣布:『我們是同性戀!我們是戀人!』消息傳到老師耳中,他立刻將此事告之家長。
父母幾乎崩潰:『辛辛苦苦養大的女兒,怎麼愛上了女同學?是不是心理有問題?』他們帶著女兒趕到杭州看心理醫生,希望可以『矯正』這一在他們看來『變態』的行為。女兒卻很坦然:『我就是喜歡同性,怎麼了?看到男生,我覺得惡心。』
這樣的『病人』,徐方忠博士碰到的並不少:『從青春發育期開始,性取向的意識會越來越明顯,所以,初中生開始「覺悟」,並不稀奇。很多成年同性戀者,如果挖掘病史,會發現他在初中階段就已經有這樣的趨勢。』
『成年同性戀者主動來找我的,多數是因為社會不認同引起的心理壓力和適應障礙;而初中、高中生來找我,幾乎都是父母帶來的。』他說,『在此之前,有個高三男生網戀,愛上了上海的一個大學生,於是不想讀書了,逃學到上海見男友。父母急了,帶他來看醫生。』
同性戀是基因變異
成年男性發生率3%
『根據我做過的一項調查表明,杭州成年男性同性戀者的人群發生率為3%左右,其中有3000多名男性同性戀者經常參加聚會活動。』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精神衛生科教授許毅進行了一項調查研究,發現男性同性戀具有4大生理和心理特征——
雄激素水平只有正常男性的65%左右,雄激素和雌激素的平衡失調,但仍有性功能和生殖功能;智能結構與男性異性戀者之間存在差異,其智能結構比異性戀更加平衡,呈現一定程度的『女性化』,言語能力較強。
心理反應方式與女性相似,在心理壓力下的第一反應是抑郁、疑病等自我否認表現;舉個簡單的例子,一男一女同時被打,男性(異性戀)的反應一般偏向於回擊,女性的反應一般偏向於哭泣,而男同性戀的反應也偏向於哭泣。
心理健康水平較低,容易出現抑郁、精神病態、妄想、精神分裂和精神衰弱等癥狀。
徐方忠醫生說,臨床上,不提倡改變同性戀行為本身,而是提倡改變因社會壓力引起他的適應障礙、情緒障礙。因為,同性戀不是病,本質上,它是有生理基礎的。
『同性戀,是一種基因異常。』徐方忠說,對於帶著同性戀孩子來看心理醫生的家長,他們通常的建議是,順其自然。
一項研究顯示,同卵雙胞胎兄弟中若一人是同性戀,那麼另一人100%也是;雙卵雙生的兄弟中,若一人是同性戀,那麼另一人50%是同性戀。
許毅在研究中對近1000名男同性戀者的血液樣本化驗後發現,男同性戀者的雄激素只有正常人的2/3,而他們的雌激素卻高達正常人的3倍,這就使他們同時擁有男人的動手能力和女人的語言及審美能力。
許毅甚至做起了動物實驗,他要通過控制激素水平,把正常的小白鼠改造成同性戀。
4年的試驗中,許毅把新生老鼠用大量雌激素覆蓋,等長大後觀察行為,結果他成功了。
這是在國際上也沒有先例的實驗。接下來,許毅打算讓研究方向重新回到『人』身上。他的男性同性戀基因模型進展比較順利,目前正在大規模的采集樣本階段。
半天3人求醫
同性戀難『改』
昨天上午,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精神衛生科教授許毅的專家門診時間。這個上午,他接待了來求醫的3名同性戀者:一個是來確認自己是否是同性戀的,一個是來傾訴的,還有一個是希望糾正這種狀態的。
許毅研究了『同志』現象17年,他手上,已經有了一套完善的針對同性戀者的測試方式,其中包括:心理、生理、激素檢測和大腦檢測,『但是這樣的檢測,我們只針對成人進行。』
『青春期發育期間,有3~4年的時間,他會出現對同性的仰慕和愛好,沒有性行為,只是一種模仿和愛慕,不需要給他定性,也不要給他戴上同性戀的大帽子,也不要引導,順其自然。當然,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還是要讓他們去做符合性別角色的行為,讓男孩子會打架,讓女孩子不做假小子。』他說。
而對於希望改變同性戀狀態的求醫者,許毅則提供了一套嘗試方案。『這些人,往往是因為社會適應不佳,尋求改變的。在完全自願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嘗試,但效果很難說。』
閨蜜更易被『勾引』
『偽娘』不是同性戀
然而,不是所有的同性戀,都是真正的同性戀。社會風氣、所在群體的影響,都會讓人的性取向產生偏差。
從基因角度來講,這和遺傳物質變異度的高低有關。與同性戀相關的遺傳物質變異度高的,就是典型的同性戀;而變異度低的人,其性取向就處於模糊狀態。性取向模糊的人,通常會按照其社會性別生活,而如果遇上一定的誘因,就可能被帶到同性戀的道路上來。
這在女性身上特別多見。
男性的假同性戀,徐方忠幾乎沒碰到過:『男性之間,本身親密接觸就少,一旦越界,非同性戀一方就會斷然拒絕;而女性之間,比較願意做一些身體的接觸,比如挽手、摟腰,甚至互稱「老公」、「老婆」。正常狀態下,這只是「閨蜜」之間的親密,但如果一方是女同性戀的話,日積月累,感情深厚起來,很可能會把另一方也帶入同性戀的狀態。』
這樣的假同性戀狀態可以持續多久?徐方忠說,不一定,但等她遇上真正喜歡的異性朋友時,她就會幡然醒悟,『所以,如果真擔心孩子被「勾引」成同性戀,家長需要更多關注孩子交往的人群。』
但是,徐方忠也表示,臨床上很難用手段確認真假同性戀,一般需要專業的心理醫師通過聊天、諮詢,了解其真實的心理狀態,方可做出判斷。
許毅則表示,所謂被『勾引』,只是同性性行為;而被『勾引』成同性戀的,幾乎不可能。同性戀和同性性行為是兩個不同概念,同性性行為是一種帶有境遇性的行為,比如監獄等地方是同性性行為的易發區域,這種行為和性取向沒有必然關聯,通常是霸權的一種表現。
許毅曾經跟蹤過不少男性假同性戀患者,他們經過1~2年的過渡階段,往往就會回歸到正常的異性戀狀態。
當下流行的『偽娘』,是否與同性戀有關?徐方忠說,這不是同性戀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它可以解釋成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就像京劇中的男扮女裝——電視媒體上的偽娘,也可能是想迎合社會的要求、吸引眼球而成的。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