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大家都在議論一所小學的『最感人校訓』:『行,我行,和城裡的孩子一樣行』。這句話被寫在南京寧燕外來工子弟小學的校門口,讓日日進出的孩子們大聲喊出,時時牢記。
這校訓使我們心靈震撼,使我們內疚。誰都知道,對這些孩子,我們國家、社會、城市和教育系統欠他們許多,這也是這些年我們民生的最重要和最不該的欠賬之一。
以前,我們對此說了不少不痛不癢的關心話,也做了諸如贈送些新舊教學設備的『皮毛事』。現在,我們用什麼來回應民工子弟的吶喊?唯有『同城待遇』了。
做到這點很難嗎?未必!例如,南通主城區崇川區在外來人口劇增下,堅持不設封閉的『農民工子弟學校』。自2008年以來,全區投入近10億元,使各校堅持無條件接收外來農民工子女入學。10億元看起來很多,但其實誰都知道,現在某些地方政府上一個不知所雲的『文化遺址工程』就不惜上百億!正反經驗告訴我們,想讓農民工子弟與城市孩子同堂讀書、同校嬉戲,根本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問題,而是想不想做的問題。
我們想回應民工子弟吶喊的第二個問題是,即使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享受『同城待遇』了,他們努力學習,品學兼優,做到了『和城裡的孩子一樣行』,就有可能擺脫父輩的窘迫處境,不再成為『貧二代』嗎?
當下,在一些地方和領域,不要說民工子弟,城市普通人家子弟因為父母無金錢和權力,難以進入社會上昇通道,只有做『窮二代』;而有著強大社會資源或富有家庭的孩子,可輕松獲得更廣闊發展空間,成為『富二代』、『官二代』、『壟二代』和『星二代』等等。有人說,改革開放最大的收獲之一,就是無論家庭貧富貴賤,孩子只要好好讀書,就能上大學和成就事業。現在,這一巨大成果正在令人心寒地漸漸喪失——在『我爸是XX』的高聲吶喊中漸漸喪失。
即使為了公平選拔的大學自主招生,都有一個明顯的缺憾:窮孩子,生於窮鄉僻壤的農村娃,隨父母打工在城市生活的民工子弟和城市困難家庭孩子,正在這類高考高招改革中吃大虧,例如,考試中『錢堆出來』的『纔藝』使『多元入學』正在淪為『多錢入學』。
這種非公正和非正義的社會階層固化,堵塞了社會底層人群向上流動的通道,減弱了包括民工在內普通人家孩子做中國夢的動力和行動。這不僅引起不少群眾的不滿,也影響社會的穩定和進步。
我們如何讓民工子弟照到明媚的陽光?讓他們相信,經過誠實艱苦地勞動和學習,他們可以改變命運,實現自己的美好夢想?
唯有做到溫家寶總理所說的那句話:『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我們只有用法律和制度保障為每個人的奮斗提供公平的起點,確保人人都有向上流動的動力和通道,『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纔能使人們相信通過自身的努力和社會的公正就能實現人生的價值,纔能使百姓小夢不斷成真,從而實現更加偉大輝煌的中國夢。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