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網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常紅)中國社會科學院12月26日發布的2011年《世界經濟黃皮書》指出,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正步入一個新階段。雖然大多數雙邊關系仍處於正常狀態,但中國實力的迅速上昇已引發了周邊國家的普遍疑懼。
隨著中國實力的提昇,特別是中國維護自己權益力度的增強,外部世界有關中外交政策發生轉向的議論也日漸增多。中國在人民幣匯率上所堅持的政策,對美國對臺軍售、南海領土爭端、釣魚島撞船等一系列事件所做的反應,都被國際社會放在聚光燈下放大來解讀。
黃皮書認為,中國在國際背景下所凸顯的變化,引發了一些學者所稱的『外部反應綜合征』,即西方對中國快速崛起的擔懮和失落感。事實上,不僅是西方國家,即使在中國周邊地區,對於快速崛起的中國未來走向何處,以及會如何發揮影響力,各種擔懮、質疑、嫉妒甚至防范遏制的聲音也在明顯增大。
與這種『外部反應綜合征』相對應,中國一年來在周邊地區所面對的摩擦與衝突增多了,周邊國家與中國的領土爭議、軍事緊張關系,以及對中國的外交遏制也日益明顯化了。
自2009年10月以來,中國漁政船在南海海域的護漁、巡航行動不斷遭到東盟一些國家的指責、抗議和乾擾。東盟相關國家在不斷侵蝕中國南海權益的同時,正在進一步推動南海問題的多邊化、國際化。事實上,盡管東盟國家不願與中國進行對抗,但通過發展與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國的關系,包括軍事關系,也不無制衡中國的意味。
同時,黃皮書也指出,雖然國際結構變動導致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出現了大量摩擦與衝突,但並沒有導致局勢失控。事實上,無論是中美、中日、中印還是中國與東盟的關系,摩擦發生後各方都會在較短時間內使關系恢復常態。這表明,各方都在努力適應這種新的結構,正在進行磨合,衝突並沒有代替合作成為主流趨勢。
最後,黃皮書指出,中國一年來與周邊國家的協調與合作也在顯著推進。例如,中國與朝核問題各方所進行的協調與合作,中俄在國際問題和地區問題上的相互支持與配合等。總體來看,這些協調合作型的關系框架對於緩解當前階段中國與周邊國家發生的摩擦與衝突,以及維護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基本穩定仍然發揮著積極有效的作用。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