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華網天津頻道12月29日電(記者孫洪磊、張澤偉)作為我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天津因水而生,卻重度缺水。近年來,天津走出了一條以『產業結構調整、多水源價格機制、公眾參與體系』為主要特色的節水之路,驅動了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馬車。2010年9月,天津市順利通過由水利部和全國節約用水辦公室組織的南水北調東中線規劃區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驗收,榮膺『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市』稱號。
調整工業結構促節水天津市的水危機紅燈自上世紀70年代就已亮起,民諺『天津衛一大怪,自來水醃咸菜』說的就是天津人因缺水不得不飲用咸澀地下水的情景。通過引灤入津和引黃濟津應急調水,天津的水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但天津依舊『乾渴』。據統計,目前天津市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僅370立方米,遠低於世界公認人均佔有量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線。
為此,天津大力調整工業結構,著力解決結構性浪費水資源問題。從2000年至今,天津工業總產值增長近11倍,但工業取水量僅增長30%,實現了工業快速增長而工業用水量保持基本穩定和微增長的目標。
『我們堅持產業結構與水資源相適應,積極引導和帶動節水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昇級,從總體上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天津市水務局水資源管理處處長閆學軍將這一成績歸功於天津的產業結構調整。
據介紹,天津市近年來逐步淘汰、壓縮高耗水行業,紡織、造紙等行業中的一批耗水量大、用水效率低、水污染嚴重的企業相繼在天津『消失』;培育、扶持高附加值優勢產業,優先滿足工業廢水零排放企業的用水需要,對電子信息、現代醫藥等低耗水、高附加值產業實行優質優供。截至2008年,天津萬元GDP用水量為35立方米,工業節水總體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