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年終獎發了5萬元”、“搶在去年底又買了輛車”、“剛剛去了趟香港回來”……又到了同學老友聚會高峯,談論近況的同時難免帶有比較的意味,這讓不少網友表示“鴨梨很大”,紛紛上網訴苦。繼去年囊中羞澀出現“恐歸族”後,攀比之風導致聚會變味又催生了“恐聚族”。
網友“漂浮北京”發帖稱,自己學生時代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班幹部,高考考進北京一流高校,“但近幾年的工作發現自己已是風光不再,而以前班裏那些只能考上三流大學的差學生,現在在社會上風風光光。這讓我心裏覺得有點不舒服。”
今年剛剛在一家日資企業市場部任職的程先生也對是否去參加即將舉行的高中同學會有點猶豫。他告訴記者,以前剛畢業時總是對聚會充滿期待,老同學在一起即使回憶當年糗事,也覺得頗爲親切和溫暖。但隨着經歷增加,聚會卻一年比一年令人失望,“整個聚會有點"炫富會"和"攀比會"的味道,再加上我最近手頭有點緊,不太想去參加聚會了。”
專家建議
調整心態輕裝上陣
“有了心理落差,不知如何面對昔日同學,這完全不必成爲正常聚會的障礙。”中華英才網職場專家歐陽暉表示,“恐聚族”最好先調整自我心態,因爲“恐聚族”往往預設了很多負面情緒,聚會時會不由自主地尋找蛛絲馬跡,來佐證自己的猜想,覺得其他人都戴着有色眼鏡看自己,可能會把正常的關心當作刺探隱私,這都是不健康的心態。同學聚會對於人際網絡的恢復和維繫是很重要的,並不需要說很多話、搞很複雜的活動,特別是聚會組織者要積極創造和引導和諧的氛圍,不要讓同學聚會成爲大家心理上的負擔。
他同時建議,大家在社會上的職業雖然千差萬別,但同學聚會應該卸下所有“包裝”,開展“裸奔”聚會,畢竟聚會更多爲的是回憶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