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香港特首曾蔭權的外出訪問經費開支,成為港人津津樂道的討論話題。有香港媒體披露,曾蔭權在過去四年外出訪問發生的費用不足百萬港元,節約程度令人驚訝。
40次出訪僅8次出國
香港特區政府特首辦日前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提供了一份統計文件,詳細披露了曾蔭權從2007年11月至2010年11月之間外出訪問的明細安排。
該統計詳細記載了曾蔭權在上述期間的每項活動日期、地點、行程項目、機票費用及其他開支情況。根據特首辦的數據,四年來,曾蔭權外訪活動共40次,開支總金額為987086元(港元,下同),其中機票費用為54萬元,另有44.7萬元為其他支出。而單筆外訪費用最高為14.19萬元,是去年10月香港特區政府派團赴印度新德裡和孟買時發生。
這份精確到元的外訪開支單,顯示了曾蔭權這四年來外訪的一些頗有意思的現象,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曾蔭權的一些外訪特點。
首先,從外訪次數來看,曾蔭權的外出活動頻率似乎與宏觀經濟形勢緊密相關。在2008年,他外訪16次,但在金融海嘯之後的2009年,出行次數驟降至只有11次;到了2010年,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曾蔭權外訪次數微昇至12次。
不過曾蔭權的外出活動看來都是『直奔主題』,平均在每個地方停留時間不超過三天———特別是去年,有三次外訪活動均是當天就往返香港,其中包括去年10月20日,赴上海主持世博會香港活動周的閉幕儀式。
其次,曾蔭權的40次外出安排中,僅8次是赴外國訪問,其餘大部分均在中國內地城市出行。
不過,無論從外國出訪次數與外訪地點來看,香港特區政府的開支還算是秉持高效特點。可以看到,曾蔭權赴外國活動中,有4次集中在金融海嘯之前的2008年,在2009年及2010年分別僅2次。這些赴外國的活動均與當時香港特區政府強調的經濟發展策略緊密相關,從出訪國來看,絕大多數以新興市場為主,與香港特區政府近年來一直高喊的口號一致。
在過去四年的40次外訪中,曾蔭權僅有一次遠赴美國。在2008年6月13日,他在前往美國休假期間,順道為香港駐舊金山經濟貿易辦事處主辦的大型宣傳活動擔任主禮嘉賓。而特首辦的備注顯示,這次活動的機票錢是曾蔭權自己掏腰包的,這或許與其赴美期間正值個人休假有關。
從特首辦的備注來看,曾蔭權在32次內地的活動中,大部分活動的住宿費用均由主辦單位負責,特區政府僅支付機票及部分『其他費用』。例如他於2010年4月9日至10日遠赴海南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0年年會,除去往返機票5572元外僅支出了511元,相當於每天僅支出約255元。
對於『其他費用』究竟包括哪些項目,特首辦的發言人不願意明確列出。該發言人解釋說,行政長官外訪的住宿,通常由香港駐當地的經貿辦事處安排,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行程、保安、運作上的需要和價錢等。
財政預算高度透明
作為全球最重要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一直以來以其政府的廉潔與高效而聞名。
香港的廉潔和高效首先就是體現在財政透明上。在香港,政府財政預算並非有政府『暗箱操作』制定出來之後纔向社會公布,在制定的過程中就會階段性地向社會、向民眾諮詢,獲得反饋後進行修改,如此往復。一般性的公眾諮詢會提前3-4個月,於前一年年底全面展開。
香港特區政府的財政預算不僅制訂過程公開透明,預算案本身也詳盡明了,細致記載各部門的收支,做到有案可據。以2010-2011財年為例,特區政府規劃署的預算文本就達11頁之多。
在香港,財政預算的審批由立法會進行,對特區政府構成制約。在審批通過之後,特區政府的預算將由審計署負責審計。
審計署通常會每年兩次披露其審計結果,包括香港特區政府各個部門的費用開支情況,以及是否合理等。這些報告會悉數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供所有市民閱讀。過往每次審計報告出臺,均會吸引大量的傳媒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