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3月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作政府工作報告。
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後,中國有意放慢自己的經濟發展步伐。根據5日公布的『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中國經濟今後五年的年均增速預期為7%。
這不僅低於7.5%——中國2006年設定的『十一五』經濟增速預期,更遠遠低於11.2%——中國過去五年的實際平均增速。即便在發生了國際金融危機的2008年、2009年,中國的經濟增速也分別達到了9.0%和9.2%。
調低經濟增速預期的中國希望『十二五』期間可以『明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留下空間。
已有半數以上行業生產規模居世界首位的『中國制造』,如今希望淘汰落後產能、壓縮和疏導過剩產能;提高科技含量,提昇自己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由大變強。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指出,要抑制高耗能產業過快增長,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需要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纔、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把北京中關村逐步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為此,2015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GDP比重將從現在的1.8%提高到2.2%,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將從現在的1.7件提高到3.3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在2012年將提高至4%。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的同時,中國還希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十二五』規劃草案指出,今後五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7%以上。這比2006年設定的『十一五』經濟增速預期都提高了兩個百分點。
包括『十一五』在內,此前大多數時間裡中國的GDP增長都跑在了城鄉居民收入的前邊。過去五年間,中國經濟年均增長1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了9.7%和8.9%。
伴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勞動者報酬佔比持續下降,城鄉間、行業間、地區間的收入差距逐漸擴大。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坦陳,在國內,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在國外,氣候變化以及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
鑒於此,『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指出,中國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區域協調互動發展,健全節能減排激勵約束機制,加快城鄉居民年收入增長,逐步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
描繪中國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藍圖的『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一旦獲得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批准,就將具有法律效力,其中的主要約束性指標將被層層分解。屆時,中國將舉全國之力、集全民之智,將其付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