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當白酒成為了一種貨幣化了的『身份識別』,中國酒文化中曾有的那股濃厚的英雄情結、智慧情結、文人情結,恐怕只能淪為奢談。
●讓人們不安的,究竟是有著深厚文化積淀的茅臺,在社會交往中起到潤滑作用的茅臺,被民間游資貨幣化了的茅臺,還是作為『面子消費』 、『送禮文化』滋生土壤的茅臺。
●主持人:本報記者柳森
●嘉賓:王泠一(上海社科院《上海民生發展報告》主編)
劉?松(上海社科院經濟景氣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柳森:一瓶老茅臺,一年前可能還只值萬元,如今卻能賣出10多萬元。中國陳年酒收藏從本世紀初開始漸漸昇溫,但真正進入大眾視野,還是在最近國內幾大拍賣公司舉辦了專場拍賣會以後。陳年茅臺價格飛漲背後的驅動力究竟何在?
王泠一:去年,一個『漲』字牽動了很多國人的神經。對於通脹的擔心,不僅讓加息、資產泡沫成為普通人茶餘飯後的話題,也把很多手握閑錢的人推向投資市場。這不僅影響到了與普通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豬肉、大米、面粉、食用油等食品價格,也在一些小眾市場掀起一幕幕瘋狂。包括普洱茶、大紅袍、玉石、郵幣卡、進口紅酒等等,這些曾一度在市場上掀起波瀾的炒作題材,再度被一些逐利資本從角落裡翻了出來。所以,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民生發展的觀察者,今年一開年,我就一直在琢磨,今年那些社會剩餘資本究竟會流向何方?
當時就覺得,普洱茶已經炒過了,蘭花也已經炒過了,至於煙由於不易儲存的特性很難被炒作。除此之外,在日常消費品中帶有一點奢侈性質的,產品本身也具有一定稀缺性的,恐怕就是以茅臺為典型代表的高端消費型白酒了。與此可相提並論的,大概還有龍井茶。不過由於後者的季節性特別強,可炒作的周期很短。沒想到,果不其然。
柳森:那麼,這波陳年茅臺受市場熱捧,從本質上而言,與前些年出現的各類消費品類炒作『題材』有區別麼?
劉?松:我認為這本質上還是一波投機行為,類似股市上的『題材炒作』和營銷學中的『概念包裝』。既然是投機,那麼它一定是一種短期行為,很難長久。但雖是短期行為,它是否就應該被作為一個孤立的現象來看待呢?我認為不是。據業內人士披露,目前至少有20億元的第三方資金進入了茅臺的流轉體系。其中,除了專業炒家外,越來越多的『散戶』也開始入場。若果真如此,這多少投射出,一種由於辦實業太辛苦、收益低、風險高,無需以實業經營為根基的資本運作大賺特賺的風氣正在形成。這或可視為一種新的財富生成方式正在形成,但長遠來看,這種風氣不僅不利於實業經營者進一步提昇自身競爭力,對於羽翼未豐的中國消費市場發育本身,也具有很惡劣的影響。
作為一種被奇貨可居的氛圍籠罩的『類稀缺品』,茅臺當然會越來越遠離大眾,對普通人的生活並不構成直接影響。作為一種面向高端人群的消費品,即便未來『有價無市』,也無可厚非。但如果它一旦成為一種推高資本逐利熱潮的載體,其實與我們每一個消費者又息息相關。而且,茅臺漲價後,可能還有個不好的效應,就是會把五糧液等其他白酒的價格整體帶動起來。
在國外,高端洋酒市場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市場,只是個別富豪身份的象征。而反觀茅臺,它的消費面雖然也只是局限於小部分高端人群,比較常見於公務招待、商務宴請場合,但從數量上來看還是多了很多。若欲以『高端消費類白酒產品』論,則務必按慣例課以重稅。
柳森:雖說,很久以來,茅臺就已經是一種老百姓眼中的『面子消費品』,但自從其遭遇熱炒後,很多人多少覺得,如今的茅臺『變味了』。
王泠一:茅臺畢竟不是普通家庭主婦炒菜用的料酒,消費茅臺是有一定的受眾的。對於這批受眾而言,目前的價格他們也有能力接受。但對於你提到的『變味了』,包括我自己在內,也能在一些社會交往場合感同身受。
很多國人對茅臺還是有些特別的感情的。很多在上世紀80年代結婚的小夫妻,都會在籌備婚宴時置備一兩瓶茅臺以招待至親好友。身在異鄉,一些知青在鄉愁突然湧上時,會想到拿出珍藏的茅臺來小酌一口。加上茅臺本身也承載著一些革命傳統故事,不管後來世事如何變遷,茅臺是不少國人與朋友之間交往的一種高級飲料吧。它當然也是中國傳統白酒文化的一種象征。
但這種酒文化走到今天,多少有些變味了。就像最近這波漲價後,很多人在喝酒時打開話匣子的第一句話,就是『這酒已經值多少多少了』,並有意無意地將酒的經濟價值與所謂身份高低、情誼深厚關聯起來。當白酒成為了一種可以計算出一筆可觀的『溢價率』的『硬通貨』,甚至是一種貨幣化了的『身份識別』,中國酒文化中曾有的那股濃厚的英雄情結、智慧情結、文人情結,恐怕只能淪為奢談。
柳森:王博士從一個酒文化觀察者的角度談了自己的感受。除此之外, 『瘋狂的茅臺』背後,還有否其他值得深思之處?
劉?松:這次國內高端白酒價格漲聲不斷以後,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所做的一項民意調查令人深思。這項對5680人的在線調查發現, 58%的受訪者表示關注高端白酒漲價的新聞,其中23.9%的人表示非常關注。同時,調查中, 92.9%的公眾認為,高端白酒漲價與公款吃喝之間存在直接聯系,僅1.6%的人對此表示不認可。雖說,這只是一個有限的調查樣本,但多少也揭示出『瘋狂的茅臺』背後之所以引發民眾擔懮的又一個可能的側面:高檔白酒價格上揚,是否與一些地方的公款吃喝風有關?這應引起有關方面的高度關注,包括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比如,我們是否可以效仿發達國家的做法,推行更嚴格的公務宴請報審制度,並嚴格約束公務人員參與商務宴請的行為。
當我們今天在議論『瘋狂的茅臺』時,恐怕還是要做一些嚴格的區分和界定。也就是說,我們要問一問,讓人們不安的,究竟是有著深厚文化積淀的茅臺,在社會交往中起到潤滑作用的茅臺,被民間游資貨幣化了的茅臺,還是作為『面子消費』、『送禮文化』滋生土壤的茅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