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972年l月24日下午,身患重病的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凝視着千里迢迢從中國趕來探望他的好友,深沉地說:“喬治,我羨慕你!我羨慕你走過的道路,我常想,如果當時我也像你一樣留在延安,我今天的境況將是怎樣的呢?”
這個被斯諾稱爲“喬治”的人,就是我國政府派往日內瓦爲斯諾看病的中國醫療小組組長馬海德。
馬海德原名喬治·海德姆,1910年9月26日出生在美國紐約州布法羅市的一個阿拉伯移民家庭。馬海德的幼年生活是在貧困中度過的。
有一年美國一個流行病很厲害,喬治一家人也都傳染上了。那時候有一個美國的老醫生,給他們家裏治病,不但治病,而且還給他們帶去很多好吃的。喬治的病被這位老醫生治好後,他就想長大後一定要當一名醫生,爲窮人治病。
1933年11月,剛剛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的喬治聽說在上海一帶流行着一種東方的熱帶病。同情心促使他下決心越過重洋,到中國去爲苦難的人民解除病痛。就這樣,他告別母校,從瑞士直接來到了中國上海。
喬治來上海後,很快開了一家診所。遇到貧困的病人就以低廉的價格或者免費爲他們診治。他的做法引起了上海進步人士的關注,慢慢地喬治開始用自己的診所爲這些特殊人士提供方便。
1936年,在宋慶齡的推薦下,兩個外國人出現在中國工農紅軍最高指揮部駐地。一個名叫埃德加·斯諾,另一個名叫喬治·海德姆。幾個月後,斯諾完成對毛澤東等人的採訪,離開陝北,之後寫出了轟動世界的《紅星照耀中國》。喬治·海德姆自願留在了中國工農紅軍,成爲紅軍的衛生部顧問。
一次偶然的機會,喬治有了一箇中國名字。1937年,他跟隨周恩來到寧夏工作,看當地大多數回族兄弟姓“馬”,於是他把“海德姆”調過來成了“馬海德”。從此,美國青年喬治變成了同志們親切叫着的“馬大夫”。
同年,馬海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隨後的工作中,他以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和精湛的醫術爲解放區軍民服務,並在對外交往中作出了卓越貢獻。
之後,馬海德徹底留在了中國,他在這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義,同時獲得了一份美好愛情。他結識了中國姑娘周蘇菲,並與之攜手在革命道路上相依相伴了48年。
馬海德的中國國籍是與共和國同時誕生的,馬海德深深地爲自己成爲新中國公民而自豪。1950年,他被任命爲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顧問,以新中國主人翁的姿態,以極大的熱情,投入了新中國衛生事業的開拓和建設。
馬海德仍像戰爭年代那樣,不脫離醫療業務,經常在醫療第一線爲病人服務,堅持每週到北京協和醫院去看門診、參加會診。當病人問他是哪國人時,他總是自豪地回答:“我是中國人!”
衛生部成立專家局後,決定給外國專家漲工資,其中也有馬海德一份,他拒絕領取。他說:“我是中國人,不是外國專家。這錢我不能要。”他經常說:“不要因爲我的鼻子高,就對我特殊照顧,我也是中國的一分子!”
在之後的10年中,他帶醫療隊上山下鄉,足跡遍佈全國除臺灣和西藏外的所有省份。後來,馬海德又把精力轉移到醫治麻風病的工作上。
馬海德去麻風病醫院,從來不穿隔離衣,也不穿白大褂,還與病人親熱地握手問好,查病時總是多次複查,生怕誤診。碰上患者腳底潰瘍,他還把病人的腳抱在懷裏仔細檢查。病人請他喝水,吃水果,他從不拒絕。
就在馬海德去世前的一個月,他依然念念不忘麻風病的防治工作。他強忍着病痛,召集雲南、貴州等省負責防治麻風病的工作人員開會,研究同國外合作的問題。在病牀上,病危的他還要求妻子蘇菲爲他讀各地寄來的有關麻風病的材料和信件。
1988年10月3日,這位高鼻子的中國醫生在他的第二故鄉——中國這塊土地上,含笑走完了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歷程。
臨終前,他滿懷深情地對親友們說:“如果讓我重新開始生活,我還是要選擇這條道路,這是毫無疑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