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英國廣播公司(BBC)27日發佈其就“中國崛起”問題在全球27個國家進行的民調結果。調查顯示,50%的受訪者對中國經濟增長持正面看法,33%持負面看法。如果分別來看,和2005年該機構首次進行的類似民調相比,發達國家的受訪者對中國的印象在變壞,在七國集團(G7)國家中,認爲中國經濟崛起“是件壞事”的比例有所增加,但在所有發展中國家中,對中國持友好印象的佔了絕大多數,其中非洲人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持度最高。
BBC27日以“中國崛起引起更多擔憂”爲題報道稱,該機構國際部和國際民調機構“全球掃描”以及隸屬於美國馬里蘭大學的民調機構PIPA聯合進行的調查顯示,在27個國家的28619名受訪者中,50%的人對中國經濟力量增長持正面看法,33%的人持負面看法。南非“時代”新聞網指出,大多數受訪者都認爲,在未來10年中國對該國經濟的重要程度將超過美國。被問及受訪者所在國未來10年同美國、中國、歐盟經濟關係的重要程度時,在滿分爲10的評分中,中國的平均得分爲7.27,超過美國和歐盟。
但從國別來看,發達國家受訪者對中國的印象在變壞。和2005年的數據相比,對中國經濟實力增長持負面看法的受訪者比例有不同程度增加:在美國,這個比例從2005年的45%增加到了現在的54%;在德國,從44%增加到53%;在法國,該比例從31%增加到53%;在加拿大,從37%增加到55%;在意大利,從47%增加到57%;在英國,這一比例從34%增加到41%。此外,在同爲新興經濟體的墨西哥,2005年時只有18%的人對中國經濟增長持負面看法,現在這個比例增加到43%。調查同時指出,在英國和墨西哥,雖然對中國經濟增長持負面看法的受訪者比例有所增長,但仍低於對此持正面看法的比例。根據BBC的這項民調,在調查涉及的發展中國家,希望中國經濟增長的比例都遠超過反對者。非洲國家對中國經濟實力增長的看法最積極,其中尼日利亞有82%的受訪者樂見中國經濟崛起,而在肯尼亞也有77%的民衆認爲,中國經濟強大是個好消息。
BBC稱,在對中國經濟發展不抱好感的各國受訪者看來,中國的貿易政策是個大問題。報道稱,中國的主要貿易國的受訪者都認爲中國的貿易政策不公平,其中對中國貿易政策最不滿的是日本,人數比例佔到70%。其後依次是法國、韓國、德國、意大利、美國、英國、墨西哥以及加拿大,但即使是這些批評中國貿易政策的人,仍然將中國的發展視爲機會。
爲什麼發達國家的民衆憎恨中國經濟的強大?BBC分析稱,2005年,西方國家正經歷“大蕭條”,將中國視爲“救星”,現在中國“引領”着世界經濟的復甦,西方國家卻仍遭受高失業率之苦。報道引述美國經濟學家弗裏德曼的話說:“中國的崛起是毫無疑問的,但這和西方主要國家蔓延的停滯、麻痹感相碰撞,令西方人產生了心理上的不安。”BBC還稱,在媒體報道和商業行爲中,人民幣匯率問題被不斷提起,造成很多西方人認爲中國在國際貿易中佔了便宜。弗裏德曼說:“民衆普遍擔憂,中國更多是國際貿易體系的吃白食者,而不是利益攸關者。”爲什麼發展中國家民衆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持率如此高?BBC分析稱,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進行了很多投資,給當地帶來了很多就業機會,改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他們樂見一個挑戰西方富國的中國。
據悉,BBC此項民調由民調公司隨機電話抽樣進行。該調查的題目設計等並未隨結果公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丁一凡28日告訴《環球時報》,該民調反映的結果未必客觀公正,它所設置的問題可能引導性很強,加上西方媒體一邊倒的聲音,民調的西方色彩非常濃厚。丁一凡說,認爲中國是國際貿易中的“佔便宜者”,從根本上就沒有搞清楚什麼是國際貿易。批評中國的發達國家都是從對華貿易中得到好處的,是中國生產的物美價廉的產品讓這些國家的窮人也過上了中產階級的生活,是中國讓這些國家長期保持低通貨膨脹。
倫敦智庫—英國公共政策研究所的資深經濟學家薩拉穆雷28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西方工業國對中國經濟不抱好感的最主要原因,是它們看到自己的貿易優勢正在因爲中國的崛起變成劣勢。她說,多數西方人都知道,世界政治和經濟發展正在走向多極化,這不會因爲一次民調的結果有絲毫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