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唯一的願望,就是自己能多活幾年……”在豐澤濱城社區的租房裏,70歲的林金華阿婆看了眼截肢的兒子,流下眼淚。
5年前,正當操勞一生的她準備享清福時,兒子出了車禍,右邊頭蓋骨被取下,右腿也被截掉。兒媳受不了打擊,留下負債累累的家和15歲的孫子,離開了。
就在一家人絕望時,林阿婆擔負起了照顧兒孫的重任。她沒讀過書,卻知道必須用堅強擎起“塌下去的天”。清早,她做好早餐,洗好衣服,自己打包一份飯,到附近的製衣廠剪線頭,比年輕人都賣力,一直幹到深夜纔回家,料理完家務才睡下……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5年。現在,林阿婆頭髮更白了,腿更不靈便了,視力也更差了。
生活很累,這位老母親默默承受,還記掛着修好兒子的假肢,讓孫子能讀高中、讀大學。 【晴天霹靂】兒子曾經很能幹要讓她過好日子林金華阿婆一家來自四川內江,她今年70歲,兒子鄧常明37歲,15歲的孫子還在讀初一,租住在東海街道濱城社區吉寧路一處民房。回憶起當年的意外,林阿婆淚光閃閃:“多少次了,我夢見我健康的兒子又回來了。”
林阿婆一生坎坷。30年前,丈夫癱瘓在牀,孩子都小,她裏外操持,將孩子養大。7年前,老伴過世後,林阿婆到泉州,和兒子住在一起。
“那時我兒子在廠裏做管理,腦子好用,能幹踏實,一個月賺兩三千塊。”到泉州後,林阿婆只是帶帶孫子。忙慣了的她想去找工作,兒子不讓,“他說,接我來就是要讓我過好日子”。到泉州後,兒子給她買了兩套新衣服,週末還帶她逛過幾次。更讓她高興的是,兒子下班回家,總是笑嘻嘻,“有時跟我說今天廠裏開大會,他被推選去發言,有時說他被評爲優秀員工,要去武夷山旅遊”。 意外突然降臨兒子出車禍重傷正當日子蒸蒸日上時,意外突然降臨到這一家人身上。
2006年5月18日,晚上11點多,鄧常明騎着摩托車送朋友到華大後折回,不幸與一輛出租車碰撞。
那個晚上,林阿婆等了很久,遲遲沒有聽見兒子開門的聲音,等到深夜,兒子還沒有回來,當聽到兒媳匆匆開門出去時,她有一種不祥的預感,但沒人敢將真相告訴她。
直到第二天下午,她才從別人口中得知消息,趕到醫院時,兒子已被送到了重症監護室,說是重度昏迷,能不能醒來還是個未知數。“感覺天都塌了。”她抱着雙腿坐在地上,祈禱着兒子快快醒來。這一祈禱,就是一個月,“那個月我多想進去看看他,跟他說說話”。
一個月後,昏迷的鄧常明終於醒了,但右邊頭蓋骨被取了出來,頭上留下一個大大的坑,左手失去知覺,右腿重傷,記憶力衰退。就這樣一個消息,林阿婆卻滿足了,“救活了就好,命保住了就好”。兒子被取出的頭蓋骨,林阿婆捨不得扔,用一個袋子包好,帶回家。 【雪上加霜】兒媳離開生活陷入困境這場車禍,花去了林阿婆家所有積蓄,還向親戚、老鄉借了不少錢。當時,由於鄧常明沒有摩托車駕駛證,自己得負60%的責任,醫藥費花去30多萬,對方付16.9萬,其餘都要自己付。
幾個月後,鄧常明出院,右腳兩個大大的傷口常發痛。林阿婆沒有抱怨,承擔了照顧兒孫生活起居的重任。孫子上學後,她買菜料理家務,給兒子端茶送藥,兒媳則到工廠打工。
然而,2006年9月22日,兒媳留下一封信離開了。那天,兒媳到了很晚都沒回家,第二天整理牀鋪時,林阿婆發現兒媳在枕頭底下留了一封信:“我走了,兒子我不要了。”一下子,鄧常明感覺生活沒希望了,“那時候真想到死,兒子纔讀二年級,母親又老了,我該怎麼辦”?
鄧常明妻子的哥哥說,妹妹離開,的確讓妹夫一家的生活更困難,但他們也不知道妹妹去了哪裏。 傷腿截肢哥哥幫忙家庭破碎雖然想到死,但鄧常明實在放心不下兒子和母親,“好不容易把我救回來,我不能就這麼走了”。
妻子走後,鄧常明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沒有任何收入來源,受傷的腿還常常發炎起泡,“那時候,兩個傷口起大泡,用針刺破,流下一灘膿”。看到弟弟這樣,同在泉州打工的哥哥看不下去,付起了弟弟一家的生活費。之後,鄧常明的傷口越來越嚴重,母子倆抱在一起大哭。
2007年初,鄧常明再次住院,腿動了三次手術,先是截掉了小腿,再截掉了整支右腿。他的哥哥幫忙借錢,還和嫂子大吵一架,嫂子也離開了,留下一個當時只有2歲的侄子。哥哥一邊帶孩子,一邊打些零工,自己的生活都忙不過來。鄧常明一家的生計再次陷入困境,“那時候整夜整夜睡不着,不知道日子怎麼過下去”。 【那份堅強】老母擔下生活重任到工廠剪線頭賺錢就在鄧常明感覺生活無望時,林阿婆擔起了家裏家外的所有事情。
早晨6點多起牀,林阿婆開始煮稀飯,配點鹹菜,侍候一家人吃早餐。過後,她蒸好飯,自己打包一份,提個空開水瓶慢慢走去附近一家制衣廠剪線頭。這需要久坐,整個車間大多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就她一個人頭髮花白,還戴一副老花鏡,手腳並不麻利地拿着剪刀一個袖子一個袖子地剪。
中午吃完自帶的稀飯後,她又開始忙碌。隨着年紀的增長,林阿婆感覺自己幹活越來越不麻利了,一天下來只能剪三四百件,賺二三十塊錢。爲了多幹活,她常常不吃晚飯,到晚上11點才又提着一瓶裝滿開水的熱水瓶回家,“燒開水要煤氣,要花錢,能省一分是一分”。
“每次她都不吃晚飯,還到那麼晚纔回來。”經常地,鄧常明看見母親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家,眼淚止不住流下來,母子倆又是抱頭哭。最後,總是林阿婆拍拍兒子的肩膀,“等小寶(化名)長大,會好起來的”。小寶就是她讀初一的孫子。有時候,鄧常明也會叫母親帶一些線頭回家,由他幫忙剪,但隨着年紀的增大,林阿婆說她背不動了。 衆人眼裏的老太堅強樂觀辛苦林阿婆的堅強和困境,被很多人看在眼裏。
曾在吉寧路賣菜的曾先生說,他也是四川人,老早就認識鄧常明,常拿些菜送給阿婆,有時也幫她到工廠運一些線頭回家。在他眼裏,林阿婆很樂觀,很愛說話,還常教他如何照顧孩子。
“阿婆很拼命,幹活比年輕人還賣力。”林阿婆所在製衣廠的林老闆說,幾年前,林阿婆通過老鄉找到他,說想到廠裏幹活。他見林阿婆年齡大了,不適合出來打工,但考慮到她家的困境,就讓她打臨時工。“這樣她時間就比較靈活,家裏有事就能回去,累了也可以少乾點。”但林阿婆不僅從沒少幹活,還常常比工友更賣力,經常幹到很晚還不肯走。這一點,林阿婆的工友章女士也連連稱是,“我們都覺得她太累了,畢竟這麼大歲數了”。 【微小願望】給兒子修假肢讓孫子讀大學談起這幾年的生活,林阿婆淡淡地說,是省着過的。一套簡陋的兩室出租房,擺着三張牀,不大的廳裏放着一張桌子、幾把椅子,以及電磁爐等。桌上擺着三盤菜,一大盆榨菜,一小碟泡辣椒,一盆醃菜。壁櫥裏,放着樓下賣菜的曾老闆送的菜心、菜葉和一塊肉。
林阿婆說,這幾年,好心人幫了她不少,她很感激,“還有附近一個湖南老太太,一有好吃的就送給我一點”。
前幾天,林阿婆提熱水瓶走路時摔了一跤,右腳踝淤青,加上感冒,身體很不舒服,飽餓都沒有感覺。即便這樣,她還是照常上班,“不上班過不下去啊”。工廠的車間在四樓,她扶着扶梯一步步往上爬,到了二樓就氣喘吁吁,“身體大不如以前了,但我想健康多活幾年,放心不下他們父子倆啊”。
目前,最讓她記掛的,是兒子2008年配的一副假肢,2萬多元一直還沒付。現在假肢又壞了,好久都不能用,修好要花5000多塊錢。
“我孫子很懂事,一下課就到工廠剪線頭,每個週末也在工廠幫忙。”林阿婆說,孫子是她最大的安慰,懂事勤快,“如果他初中畢業後,能有錢上高中、讀大學就好了”。
昨天,濱城社區的周主任和工作人員胡先生也去看望這一家人,“以前不知道這一家的情況,以後將會盡力照顧”。(海峽都市報記者楊梅香謝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