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969年9月1日,卡扎菲上校發動了政變,兵不血刃。隨後,他向全世界宣佈:腐朽的伊德里斯王朝壽終正寢,嶄新的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誕生了。
40年後,在利比亞最大、最漂亮的綠色廣場上搭建起了巨大的舞臺,卡扎菲的巨大頭像在廣告牌上飄展。從9月1日起,這個國家將開始長達一週的狂歡活動,以慶祝利比亞革命勝利40週年。
卡扎菲和薩達姆,曾被視爲阿拉伯世界的“革命雙雄”,1969年的兩場革命造就了他們獨特的地位。兩人在青年時代均深受埃及革命領導人納賽爾的影響,他們信奉泛阿拉伯主義,仇視猶太復國主義及其西方支持者,並均具有桀驁不馴的秉性。可現如今,薩達姆已作爲美國的階下囚被送上了斷頭臺,而卡扎菲卻仍穩坐軍帳檢閱40週年大典。
薩達姆的一生,就如同舞臺劇般跌宕起伏、高潮迭出,而卡扎菲走過的道路,也同樣頗有看點,人們可以發現,這40年執政路,卡扎菲體現了戲劇般的兩面。
執政前30年,他熱衷於各種激進活動,被美國總統里根呼作“瘋狗”,被小布什打入“支恐”陣營。他的反美“光榮史”比薩達姆更豐厚:上臺後首先做的就是關美國的軍事基地、將美國的石油公司國有化;上世紀80年代,當薩達姆因兩伊戰爭跟美國眉來眼去,卡扎菲與里根卻已是兵戈相向……1988年的洛克比空難,更是卡扎菲政權反西方的極致,他堅決抵制英美要求其交出洛克比涉案疑犯的要求,一對峙就是十年。
但執政後10年,卡扎菲變了。“9·11”後,他是第一個要求緝拿本·拉丹,並向美國表示哀悼的阿拉伯領導人;2003年,他宣佈對洛克比空難承擔責任,並對受害者家屬進行補償,自此,利比亞與西方的關係開始緩和;隨後,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製與開發的宣言,又使得西方與聯合國取消了制裁;2006年,利比亞與美國復交了。
從因洛克比空難遭國際社會孤立,到成爲華盛頓樹立的“利比亞樣板”,卡扎菲幾乎經歷了一場腦筋急轉彎。有人說,是薩達姆的遭遇“震撼”了卡扎菲,有人說,是他赴西方留學的兒子影響了他的思維,但更大程度上,卡扎菲的改變恐怕還是出於實際的審時度勢。多年制裁使利比亞損失巨大。雖然這個國家擁有大量石油,但他更需要資金、技術和市場,重新融入國際社會有利利比亞增強實力。
事實上,這次利比亞革命勝利40週年的重大慶典,也被卡扎菲視爲是提高國內聲望、進一步改善國際形象、提升國際影響力的契機,他首次向世界敞開國門並邀請了很多西方領導人蔘加慶典。此前,卡扎菲已經取得了一系列外交勝利———他現在是非盟主席,該組織特別首腦會議也剛剛在的黎波里落下帷幕。據悉,隨後,這位利比亞領導人還將在這個月首次訪問美國,並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演講……
當然,對於卡扎菲設下的盛宴,除了衆多非洲國家領導人積極捧場,西方國家只是派來了部長、大使或者官方代表應景,這也預示了,卡扎菲與西方的關係仍然頗爲敏感,利比亞要想真正融入國際社會,還有不少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