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以“包容性發展:共同議程與全新挑戰”爲主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1年年會,15日在中國熱帶濱海小鎮——海南省博鰲開幕。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1400位政要、企業界領袖和學者代表,將在年會上圍繞主題,深入探討包容性發展的內涵,爲亞洲經濟、社會的適時轉型提供前瞻性的思路和引導。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開幕大會上發表題爲“推動共同發展共建和諧亞洲”的主旨演講。胡錦濤強調:“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始終把亞洲放在對外政策的首要位置,堅持與鄰爲善、以鄰爲伴的周邊外交方針,積極發展同亞洲各國的睦鄰友好和互利合作,不斷增進相互理解和信任。永遠做亞洲各國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
胡錦濤指出,步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亞洲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形勢下,如何處理好發展和穩定的關係依然是擺在亞洲人民面前的重大課題。推動共同發展,共建和諧亞洲,這是時代賦予亞洲人民的共同使命。
胡錦濤就此提出以下建議:尊重多樣文明,促進睦鄰友好;轉變發展方式,推動全面發展;分享發展機遇,共迎各種挑戰;堅持求同存異,促進共同安全;倡導互利共贏,深化區域合作。
博鰲亞洲論壇祕書長周文重主持開幕大會。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巴西總統羅塞夫、南非總統祖馬、韓國總理金滉植、西班牙首相薩帕特羅、烏克蘭總理阿扎羅夫出席開幕大會並發表了演講,應邀出席年會開幕式的政要還有新西蘭副總理兼財政部長英格利希。
博鰲亞洲論壇2011年年會舉辦之際,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2010年,亞洲經濟體保持了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對全球增長的貢獻率超過45%,成爲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但亞洲經濟體也面臨着最終消費需求乏力、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在國際產業分工中處於低端位置、區域內和經濟體內部發展不平衡和貧富差距擴大等突出矛盾,嚴重製約了亞洲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政治社會的和諧穩定。
博鰲亞洲論壇本屆年會倡導包容性發展,旨在破解亞洲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弊端,爲促進和鞏固亞洲經濟復甦的良好勢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徑。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在開幕大會上說,實現包容性發展,不僅需要建立公正的國際經濟關係,還需要建立公正的國際政治關係。享受新的發展機遇和發展成果,不能僅僅是個別羣體和階層的專利,也不能僅僅是個別國家的專利。
巴西總統羅塞夫表示,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很不一樣,應該尊重彼此發展道路的選擇。在保持發展方式多樣性的同時,進一步推進彼此之間的國際合作。
南非總統祖馬說,貿易保護主義將會影響世界經濟復甦的進程,也會妨礙20國集團所設定的實現強勁、可持續和平衡發展的目標。
韓國總理金滉植說,即使獲得驚人的經濟發展成果,如果貧富差距和社會矛盾得不到解決,就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國與國之間的發展差距加大,最終會對世界和平構成威脅。
西班牙首相薩帕特羅說,西班牙政府所維護的一個重要原則是中國應該儘早地被歐盟承認市場經濟地位。
烏克蘭總理阿扎羅夫說,無論在20國峯會還是在8國峯會上,我們都應該認識到相關的國家應該更具責任感,以更負責任的態度來履行自己的義務,來真正地推動地區和世界的可持續發展。
博鰲亞洲論壇2011年年會設立了“包容性發展——健康、有序的增長”“新一輪增長的引擎”“中等收入陷阱的亞洲式規避”等議題,以進一步探討包容性發展的具體策略。
日本前首相、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福田康夫認爲,包容性發展是亞洲經濟一體化和未來發展的導向,是要使經濟增長產生的效益和財富惠及所有人羣,特別是惠及弱勢羣體和欠發達國家。
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曾培炎指出,包容性發展已在亞洲國家和地區政府層面形成共識,但實質性推動包容性發展,還需要得到企業、學術、媒體和社會各界的認同和響應。
本屆年會將於16日結束。
博鰲亞洲論壇成立於2001年2月,是非政府、非贏利的國際組織,目前共有28個發起國。從2002年開始,每年定期在中國海南省博鰲召開年會。博鰲亞洲論壇成立以來,致力於推動亞洲區域經濟合作,爲本地區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目前已成爲亞洲以及其他大洲有關國家政府、工商界和學術界領袖就亞洲以及全球重要事務進行對話的高層次平臺。
由於今年是博鰲亞洲論壇成立10週年,本屆年會將舉行一系列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