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華網華盛頓4月14日電(記者劉麗娜林煜)重新設計增長方式,使其更具有包容性,對金融危機後的全球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英卓華(斯里·穆爾亞尼·因德拉瓦蒂)13日對新華社記者說。
英卓華當天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春季會議期間接受了記者專訪。她說,從發展的角度看,隨着世界經濟從金融危機中復甦,新的挑戰已經呈現,這主要體現在:對於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而言,由於前期的貨幣和財政政策擴張,目前產能受到限制,通貨膨脹已經成爲普遍壓力。這些因素加上國際資本流入,使得新興經濟體面臨的挑戰更加複雜。另外,糧食問題已成爲另一個主要擔憂。危機後持續上漲的糧食價格威脅着世界大量人口。
她說,世界銀行呼籲把糧食安全置於當前全球發展議題的首要位置,這對低收入國家、低收入人民和世界範圍的減貧工作至關重要。
特別是,全球持續增長,意味着更應該強調包容性。英卓華以近期在西亞北非出現的動盪局勢爲例說,從全球範圍看,時代發展要求世界重新設計增長方式,以使發展更可持續和更環保,而這需要更多人的平等參與。隨着時間演進和國際形勢的變化,全球發展的概念也在變化。過去,發展主要集中在提供更多資本,從而創造更多產出,最終在增長上得到衡量,各國追求更高的增長幅度。但是,現在世界普遍意識到,更高的增長並不必然帶來可持續性。
英卓華還說,在應對全球挑戰中,發展中國家可以發揮更大作用。過去幾十年來,發展中國家已經在國際舞臺取得了更大發言權。她認爲,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復甦中表現出色,可以向世界貢獻發展經驗。“在知識的分享上,也可以從發展中國家到發達國家”。
曾擔任印度尼西亞財政部長的英卓華在世界銀行是排名僅次於行長佐利克的高管。她表示:“世界變化很大,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爲真正的主要參與者。”世界銀行幾十年來也在適應這種變化。過去,世行可能過多強調硬件基礎設施項目,如橋樑、公路和灌溉系統等。現在,世行已轉向更多關注諸如人類、教育、醫療和機構建設,包括治理、法規和反腐等內容。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世界銀行提出新的多邊主義,即更現代化的多邊主義,這中間,“全球合作與參與者的規則將被重新定義”,英卓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