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現有生產體制的允許下,如何才能做到既不動搖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地位,不改變農村土地承包關係,又可以發揮社會化服務的作用?面對農業市場化、國際化進程的加快,處於勞動個體地位的農民如何才能擠入其中而分得一杯羹?辛口鎮曙光沙窩蘿蔔專業合作社,通過成立合作社這一形式,將單打獨鬥的農民團結在了一起,從而使農民有力量、有組織、有規劃地遊刃於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小農戶對接上了大市場。而廣大農戶依託合作社種植,也有了背靠大樹好乘涼的踏實感。
從“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
沙窩蘿蔔是西青和天津市的名牌農產品。然而近些年,在正宗沙窩蘿蔔的產地——小沙窩村,不管是從蘿蔔的種植技術還是銷售,都出現了令人擔心的現象。首先是蘿蔔的種植技術,歷史上沿襲下來的蘿蔔種植方法,已無法完全適應現在的種植條件,在技術上急需專業人員的研究指導。其次是蘿蔔的銷售情況不容樂觀,正宗的沙窩蘿蔔一直存在賣難的問題,市場銷售魚龍混雜,再加上大多數靠經濟人銷售,農戶的利潤很微薄。沙窩蘿蔔始終是菜攤小販販賣的廉價品,銷售前景升級無望。
農民種的菜、收的果怎麼賣?賣給誰?什麼價?不僅牽動着農民的心,也同樣牽動着政府的心。
2007年9月,小沙窩村村民李樹光牽頭,組織6位農民一同發起成立了天津市曙光沙窩蘿蔔專業合作社,並在區工商局登記註冊,取得法人地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既不動搖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地位,不改變農村土地承包關係,又可以發揮社會化服務的作用,體現專業化生產的優勢,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連接,促進農業生產資源和經營要素的優化配置,還可以延伸生產經營鏈條,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實現規模經營、節本增效。
曙光沙窩蘿蔔專業合作社社長李樹光,在談起組織合作社的初衷時說:“隨着農業市場化、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既難以承受農業成本和技術投入的潛在風險,又缺乏生產銷售的市場信息,無法與組織化的市場主體競爭,在市場交易中處於劣勢地位。我們成立專業合作社的目的,就是在不改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通過產業、技術、產品等形式,把村內分散生產的農民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效連接起來,增強農戶進入市場的能力,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
合作社自成立以來,嚴格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和《天津市市級示範合作社標準》要求,建立組織機構、監督機構、服務機構,健全章程、制度,以“創品牌、拓市場、促增收”爲目標,緊緊圍繞“沙窩蘿蔔”品牌這個主題,帶領廣大社員開展標準化生產,組織技術培訓與交流,進行產品認證,完善服務和生產設施建設,加大品牌宣傳和市場開拓力度。
由於合作社發展規範,帶動能力強,該社2009年被天津市農委、財政局評定爲首批市級標準合作社,2010年被評爲首批市級示範社。合作社理事長李樹光被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科學技術部、農業部、商務部和文化部評爲全國優秀信息員。
從“勸人入社”到“選人入社”
合作社成立了,如何讓農戶接受這種新型模式?在每年蘿蔔已經盡產盡銷的情況下,如何吸引農戶加入合作社,讓農戶享受到最大限度的實惠?這些問題是曙光沙窩蘿蔔專業合作社在成立之初急需解決的。
曙光沙窩蘿蔔專業合作社成立以前,村裏的蘿蔔也是盡產盡銷,而且入社還要交納一些基本費用。那用什麼吸引農戶加入合作社呢?這就要求合作社在做到盡產盡銷的基礎上,儘可能地擴大銷量,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的收益。也就是要做到不僅賣得了,還要賣得好。但許多農戶仍抱着觀望的態度,踟躕不前。經過李樹光的反覆解釋,真可以說是跑掉了腿、磨破了嘴,加上李樹光自己在內,總共有6戶農戶加入了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最初,只有6戶農民入社,我自己還算其中一戶。發展這6戶農民,比發展現在的3百多戶農民要難多了,可以說太難太難了!原因其實很簡單,農民不知道合作社是一個什麼體制的組織,還有就是對我這個種地門外漢的不信任。”提起最初發展農戶入社,李樹光感觸頗深。
“我們耐心向大夥兒說明合作社不同於過去的高級社和人民公社,反覆強調‘入社自願、退社自由,生產在戶、服務在社’的辦社理念。”
村裏的蘿蔔種植戶丁乃江,是個老實的農民,和妻子每天精心料理自家的四畝多地。老丁聽了李樹光要成立合作社的消息,仔細聽他們講了幾回合作社的事兒,覺得這是個不錯的事兒,回家同妻子商量打算加入合作社。怎料妻子死活不同意,老丁的倔脾氣一上來,竟然和妻子分了“家”,將4畝多地一分爲二,丁乃江加入了合作社,兩人各種各的地,各賣各的蘿蔔,心裏暗暗都較上了勁兒。一向和睦的夫妻鬧起了“蘿蔔風波”。
在曙光沙窩蘿蔔合作社的會議室,記者見到了丁乃江。這個樸實的農民,仔細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在“蘿蔔風波”中大獲全勝的經過:“當初我聽樹光他們一說,就覺得搞合作社這個事兒挺靠譜兒的,當時就下決心跟着一起幹。入社以後,我不用再爲蘿蔔的銷售發愁了,只專心種好蘿蔔就行了。”
當年,合作社收購的蘿蔔統一包裝後,在社裏的大力推介下銷往浙江、江蘇、山西、安徽、內蒙古等地,打了一個漂亮的開局。老丁的蘿蔔也全部交到了合作社,由合作社按蘿蔔的個頭和品質分成等級,並打上商標和防僞標誌統一出售,賣了1.8萬元,再加上社裏的盈利返還,比往年多賣了1萬多元。而丁乃江的妻子吳伯琴,分到的地比老丁還多2分,蘿蔔賣完了一算帳,比老丁少賺1萬多元。在明顯的利益得失面前,吳伯琴服了,而且完全認同了專業合作社這種經濟組織,轉年也加入了合作社。
發生在丁乃江夫妻身上的“蘿蔔風波”,也讓村裏其他的蘿蔔種植戶看到了合作社給農戶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實惠。幾年間,合作社會員的數量突飛猛進的增加,由最初鳳毛麟角般的6戶,發展到46戶、114戶、310戶,並且有入社要求的農戶在繼續增加中。
而李樹光,也由最初說破了嘴勸人入社,到現在對申請入社的農戶嚴格要求,百般“刁難”,以確保合作社所銷售蘿蔔的品質保障。
從“沿街叫賣”到“坐等收錢”
如何讓入社農民與非社員農戶相比時感覺到優越感?合作社能夠爲入社農戶提供哪些服務?如何讓農戶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入社帶來的好處?
農民最實際。讓他們賺到更多的錢,纔是吸引他們入社的最大動力。以前農民種出蘿蔔,肩挑車載到市場上,只是掙點辛苦錢,大部分利潤都被市場中間環節掙走了。因此,農民辛苦一年,仍然富裕不起來。而現在,入社的農民只要種出好蘿蔔,大把大把的鈔票就會“飛”入腰包。因爲,曙光沙窩蘿蔔專業合作社爲農戶們提供了“生產在戶、服務在社”的服務體系。
該社要求入社的農戶,在蘿蔔的種植生產中,全部嚴格按照合作社的標準化進行,從蘿蔔的選種、施肥、澆水都有其一定的標準。基本的種植技術、田間管理由農戶完成,合作社技術人員會定期深入農戶的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在選種期,合作社技術人員會向入社農戶推薦優選的種子;在播種期,合作社技術人員會根據當年的氣候變化,向大家建議最佳播種時間;到了採收期,還會現場指導社員採收時如何更好保持蘿蔔的糖份。此外,合作社還會經常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在田間地頭對農戶進行蘿蔔不同種植階段要注意的種植要點,進行專題講座和知識培訓。
在蘿蔔的銷售上,合作社完全按照“服務在社”的理念,充當銷售龍頭,甚至可以讓農戶坐在家中等着收錢。
合作社的農戶,在蘿蔔收穫的季節,只需起了個大早,在自家的蘿蔔地裏,等着合作社的運輸車和採摘人員來摘蘿蔔。合作社的人到來後,根據合作社制定的蘿蔔分級標準,按個頭和品質分級裝箱,打上商標和防僞後,裝車,運往對接超市和市場。早上七點鐘左右,剛剛採摘的、新鮮嫩綠的正宗沙沃蘿蔔已經擺放在了超市的陳列架上,等待顧客的選購。而農戶,省卻了自己採摘、自行運送的麻煩,只需坐在家中等着收款就行了。合作社成爲下連農戶、上接超市最關鍵的一環,既爲超市提供了全面的品質保障,也爲農戶拓寬了銷售渠道。
同時,合作社還爲入社農戶提供一些延伸服務,如農膜、肥料等主要大宗農資產品的配給,集中採購大宗的有機肥料等。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形成了路。而這條路好不好走,只有走在上面的人才知道。曙光沙窩蘿蔔專業合作社,帶領入社的農戶們隨着農業市場化、國際化進程的加快,站穩了自己的腳跟,拓寬了前進的道路,並且越走越遠,越走越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