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任秀寶教授(右一)在做免疫細胞功能檢測
本週是第十七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暨2011年天津市腫瘤防治宣傳週,在腫瘤發病日益上升的今天,生物治療作爲一種能廣泛應用的新方法,正在有效幫助人類對抗腫瘤,延長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由於這種療法是以增強人體自身免疫爲出發點,靠武裝自己對抗腫瘤,副反應低、特異性強,因此被科學家們譽爲自主抗癌綠色除瘤療法。目前,生物治療已經在全身各臟器的腫瘤治療中發揮了療效,它已經成爲國際公認的繼手術、放療、化療後的第四大腫瘤治療方法,是對抗腫瘤的綜合治療手段之一。
病例:
家住本市紅橋區的劉望亭今年73歲,一段時間以來,便血、疲乏以至生活不能自理,到醫院檢查確診爲結腸癌晚期暫時無法手術,醫生爲他開出的治療方案是先小劑量化療,同時,每個星期到醫院打兩次針。令家人感到吃驚的是,經過1個月治療,老人不僅面色、食慾等身體狀況日漸好轉,還能照料自己。醫院檢查顯示原有的腹水明顯減少,瘤體生長速度減慢。是什麼原因讓老人有如此的抗病能力,專家解釋說祕密就在每週打的兩次針上。
醫生打入老人體內的不是藥,而是一種生物免疫製劑,這種生物免疫製劑是從人體中提取的抗腫瘤細胞,在體外培養後再將它輸入腫瘤患者體內,可以有效誘導或激活人體內原本就存在,而腫瘤病人體內相對較弱的抗腫瘤細胞,通過這種形式人爲的向腫瘤病人輸送了“援兵”,提高了患者自身免疫能力,讓患者靠自己的力量抗擊腫瘤細胞生長,這就是腫瘤的生物治療。
體外培養“特種部隊”
用自身細胞抑制腫瘤細胞
市腫瘤醫院生物治療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任秀寶教授是中國免疫學會腫瘤免疫與生物治療分會副主任委員,也是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臨牀應用專業委員會祕書長,從事腫瘤生物治療臨牀及研究20多年,經他生物治療的腫瘤患者近千人次。任秀寶帶領的生物治療團隊多年對比研究顯示,相對僅接受手術、放療、化療的晚期肺癌、胃癌、腎癌患者,輔助生物治療的患者平均生存期延長了1到3倍,治療總體有效率提高了約15%。
任秀寶說:“其實人體內本身就存在負責殺傷腫瘤細胞的免疫細胞,但腫瘤患者體內的這種免疫細胞受到自身免疫抑制的影響,無法有效抵抗腫瘤細胞瘋狂增長。因此,我們通過生物治療,從患者體內抽取部分免疫細胞,然後在其體外進行‘培養、誘導、激活’等一系列操作,製造出能大大提高抗腫瘤活性和自身免疫力的腫瘤疫苗或免疫細胞,再把這些源於病人自身的細胞回輸到病人體內,讓這支經過特殊訓練的‘特種部隊’去對抗腫瘤細胞。現在已經應用的有乳腺癌、腸癌、肺癌、惡性黑色素瘤等十多種腫瘤疫苗,均表現出很好療效;T細胞回輸、NK細胞、CT4、CT8等免疫細胞治療都在抗擊腫瘤的戰鬥中表現出了強勁的勢頭,特別是卵巢癌、消化道癌症、腎癌、肺癌方面治療效果明顯。相對放、化療‘不分敵我’副作用大的缺點,這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在抑制腫瘤復發和轉移的同時,又不會傷害人體自身的正常細胞,是一種真正意義的綠色療法,能使病人的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而它與放、化療一起進行,還可以有效增強患者對放、化療的耐受性,減少放、化療的毒副作用。”
把握時機治療纔有效
作用顯現並非“立竿見影”
“但生物治療並非對所有病人都適用,只有把握好生物治療的時機才能讓療效最大化。因此腫瘤治療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生物免疫治療的適應期,即需在腫瘤負荷降低後,強化生物治療,才能取得好的療效。”任秀寶說,對於那些瘤體較小,未發生遠處轉移的原發性腫瘤,應先手術清除,在放、化療的基礎上,再輔以生物治療。而對於那些發生了遠處轉移不適合手術的較大腫瘤,則先進行放、化療,至人體腫瘤負荷降低後,再接受生物治療;如果腫瘤已經發生了全身性轉移,手術無法實施,也要先抑制住腫瘤生長的速度,再進行生物治療,但效果也因人而異。
任秀寶還特別強調生物治療不會像手術治療一樣療效立竿見影,因爲無論是何種生物療法包括腫瘤疫苗療法、腫瘤抗體療法或細胞免疫療法等,都必須使其作用達到一定強度時纔能有效殺傷腫瘤細胞。而這種強度需要進行多次生物治療,有了一定的積累才能發揮效應。因此,病人如果想通過一到二次生物治療就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不太可能。正確的做法應是就診之初,臨牀醫師便與生物治療專家協同合作,根據病情實施綜合治療,其中包括腫瘤生物治療的可行方案,最終要患者樂意接受這樣的治療方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看準機構選生物治療
實驗室設備人員要求嚴格
任秀寶說,目前國內生物治療正處於標準制定階段,腫瘤患者接受生物治療時一定要選擇有實力的大醫院進行。因爲在腫瘤生物治療的過程中,具備抗腫瘤效應的細胞和腫瘤疫苗等都將回輸到患者的體內,細胞提取、培養的整個過程的高嚴格性對患者至關重要,需要在高級別無菌環境中進行,否則可能發生嚴重後果。這就要求開展生物治療的醫院,應具有符合要求的實驗室資格及相應的設備,對從事生物治療的實驗室工作人員也要有嚴格的技術培訓,使他們掌握無菌操作技術,嚴格按照正確的操作規程進行。
-記者 趙津 攝影 許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