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川師大化學教授寫小說揭了“學術腐敗”的老底
國內大學不少人都瞄着SCI論文去搞科研
而SCI不過是一個美國的科學引文檢索刊物
他在川內高校學習執教並生活了30年,地道的成都人,他是化學系教授,卻個性十足,膽氣過人,他寫了一部長篇小說《學術團隊》,揭露了高校的“學術腐敗”。當大多數作家,已經失去了對現實關注的寫作方向,這個叫冉鳴的教授的勇氣和責任,讓人感佩。
冉鳴教授,1962年出生於四川成都,1983年畢業於川大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1988年獲理學(物理化學專業)碩士學位。2000年獲川大理學博士學位。現任川師大教授、學術委員、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化學系主任等。從事化學教育專業教學20餘年。
寫作緣起:一次意外的“刺激”
冉鳴與去年8月13日都江堰虹口發生的泥石流擦肩而過。8月12日,他同朋友們在虹口聚會,於13日清晨離開。虹口之行成爲了冉鳴寫作的起點。聚會上一本土作家對他講:“你的化學我搞不懂,我的人文科學你也搞不懂,你不要在人文科學上指手劃腳!”這位文人的話深深地“刺激”了冉鳴,“不能再等下去了,趁着我現在還有激情,趁着我現在還能記起過去的事情。”他心裏由來已久的夙願,寫一部反映當代高校學術腐敗、高校知識分子的小說,寫作計劃被這次意外的“刺激”激活了。
寫作過程:7個月敲了50萬字越寫越順
8月17日,冉鳴投入寫作,到今年3月中旬,歷時7個月,他一發不可收拾地寫成了50萬字,包含純真年代(1979-1983)、紫色年代(1983-1988)、紛亂年代(1988-1999)三部曲。“平均一天寫3000到4000字,最高紀錄一天寫了13000字。”對冉鳴來講,寫作不是一項負擔,而是享受,“人物都是虛構的,但人物身上發生的故事都是這麼多年積累的所見所聞,都能找到真實的對照。從來沒有先寫提綱,越寫越順。”
一位化學教授,一直浸淫在理科的環境中,如何能寫出一本文字流暢、可讀性強的長篇小說?冉鳴說,從初中就開始迷戀寫作,還寫了一部5萬字的小說,主要內容是抗日戰爭中打日本鬼子。
●小說內容
看點一
披露高校學術腐敗
他說,小說的男女主人公分別叫“甯浩”和“葉巧雲”,其中,“甯浩”有自己的影子,小個子,性格開朗幽默。
他稱第一部主要寫給本科生看,從1979年到1983年,甯浩和葉巧雲考進成都西川大學化學系學習後的學生時代生活。第二部寫給研究生看,第三部是寫給博士生看,書中分別講述了甯浩讀研和讀博的經歷。小說揭露了高校學術腐敗現象,提出了“學術生產力”的概念。在他的筆下,由於國內大學科研水平主要指標中包含SCI論文的數量,因此甯浩和巧雲所在的高校都存在這樣的人,瞄着SCI論文而去搞科研,而這個SCI不過是一個美國的科學引文檢索刊物。這些人通過發表論文,提職稱、提幹,還領取科研獎勵。
看點二
倡導科學精神
“我希望通過這本書,傳遞給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對科學精神的追求。”冉鳴說,通過文字告訴學生們學習是爲了快樂地生活,生活應該是有尊嚴的生活。而在對待學術態度上,冉鳴也通過書中的人物表達出來,科學應該是理論研究、技術研究、應用研究這三個層面,如果不屬於這三個層次,就不屬於科學研究的範疇。“科研必須是耐得住寂寞,長時間的投入,才能出成果。”
●小說後續
暑假寫第四部(1999-2009)完稿後出版
對於還未開始寫作的第四部,冉鳴已經構思好了故事情節,準備在暑假開始寫,預計20萬字。“第四部是寫給教授看的。”冉鳴寫完第一部後直接掛在了自己的新浪博客上,目前第一部十幾個章節的點擊量總和已經超過1000次。冉鳴花了150元左右,印刷了5本,分送給學生和朋友傳閱。“最初只是爲了自娛自樂,但學生、周圍的朋友看了,都感覺很真實,情節比較抓人,鼓勵我出版。”他打算第四部寫完後嘗試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