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山東省城歷城區唐王鎮,39歲村民韓進,疑因菜價低賤絕望自殺。他死那天,捲心菜才8分、1毛錢一斤。中午從菜市場回來,他就邊喝酒邊哭,說菜這麼便宜看不見一點希望,六畝地得賠上萬元,愁得他不想活了。(據4月20日《山東商報》報道)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一首《憫農》將農民的辛苦刻畫得淋漓盡致,可是當粒粒辛苦收穫的不是希望,而是持續的絕望,“農夫心內如湯煮”,這樣的煎熬之下,選擇自殺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事實上,8分的包菜與“20斤芹菜只值一個燒餅錢”等菜賤傷農的事不是今天才有,屢屢有這樣的報道見諸報端,令人嘆息。
其實,即便是大城市菜價“發燒”,菜農也只餘得一點小利。如今,各地都曝出菜價跌向谷底,爲何受苦的總是農民?挪動流通環節大頭被“漁”不提,農民自身的問題也需要釐清。其一,看天吃飯,只問種植不看路,等着市場上門無疑是使菜農陷入困局的主因。不獨是全國各地的網友跟帖,看出各地包菜的價格都在一元左右,本人所在的市地包菜也僅在5毛以上。其二,盲目跟風種植,看人種什麼賺錢就跟着種,市面上什麼賣得貴就跟着種什麼,陷入了大面積而導致的過剩。
可是,貧困的農民再也傷不起。解開“菜賤傷農”死結,單靠農民的力量太顯單弱,政府應該伸以援手。
2005年有關部門就曾做過一個專門調研,問農民政策風險、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中最擔心什麼時,當時69%的農民都回答說是市場風險。剋制市場風險,上海先行一步,很值得其他地方政府借鑑。他們探索實行“蔬菜價格險”,參險的菜農,一旦遇到菜價低於成本,就能獲得保險公司的賠償。農民有了底,不至少血本無歸,種菜纔會再有底氣,市場也能夠保證平衡,否則只能陷入惡性循環。
同時,政府應積極建立起一個科學實用的預警發佈機制,推動“市場引導生產”。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要來種植蔬菜,哪些品種缺了,就趕緊多種一些,太多了,就少種一些,及時預警,以避免某些品種賤賣。除了品種結構的調整,還要對種植茬口進行靈活安排,防止“一窩蜂”集中上市。根據市民的口味均衡“上菜”,一茬一茬銜接好,避免大起大落。
政府還應該積極引導農民參加合作社,並以“社場對接”“農超對接”等方式抱團進市場,既可以將中間被菜販盤剝的環節剝離,提高自身盈利的空間,又能讓利於民。(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