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4月底,第十六屆海門藝術節拉開帷幕,它將伴隨着塘沽市民一起走過7個月的時光,爲大家奉獻出一場場文化盛宴。從1996年開始,海門藝術節已成功舉辦了15年,它已成爲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成爲市民百姓生活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無論是聽音樂會還是看攝影展,無論是在社區還是在工地,無論是高雅藝術還是民俗風情,海門藝術節的各個子項目總能帶給普通市民驚喜和感動,讓大家在春、夏、秋季盡情地享受社區、享受生活。
塘沽是北方工業的搖籃和發祥地,企業文化起步較早。在1928年永利鹼廠就成立了業餘戲劇團、秦腔團和京劇團。到上世紀60年代初,天津鹼廠紅三角藝術團、塘沽鹽場職工藝術團、大沽化工廠職工藝術團、新港船廠職工藝術團以及塘沽閥門廠、塘建、化建等企業職工文藝演出隊等相繼成立。
1986年,塘沽創辦了每年一屆的海門歌會,以獨特羣衆歌會的形式歌唱祖國,展示各行各業的精神風貌和羣衆文化活動的水平。歌會集中在較大的體育場館舉行,參加歌會的成員都是來自一線的幹部、職工、學生和駐塘部隊戰士。十幾個系統、企業以及部隊,組成十幾個方陣,依次演唱,成爲了每年百姓生活中津津樂道的大事兒。
經過10年的探索,塘沽羣衆文化不斷髮展和豐富,單純的歌會已經不能滿足百姓的文化需求,爲此1996年首屆“海門藝術節”誕生了,這個每年持續半年多的藝術節成爲承載塘沽文化活動的重要平臺。
海門藝術節針對塘沽地區所有百姓,將青少年系列活動、社區活動、節日主題活動、專業及業餘文化活動、鄉村活動、部隊活動等系列活動相結合,從單一藝術形式和局部文化活動,發展成爲跨系統、跨地區、跨國界的文化交流盛會,專業文化和業餘文化此起彼伏、動態展演和靜態展示交相呼應,社區文化、軍營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機關文化、田野文化、青年文化、家庭文化百花齊放。
多個文化品牌脫穎而出
經過近20年的發展,多個文化品牌從“海門藝術節”中脫穎而出。“舉辦海門藝術節的初衷,並不是要打造多少個文化品牌,而是要讓老百姓有一個舞臺,在這裏展示自己、收穫快樂。沒想到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社區藝術節、鄰居節、校園藝術節等多個活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文化部門也因勢利導進行了支持。”塘沽文化館副館長李玉起說,“不過,只有百姓自覺形成的文化品牌,纔有生命力,才最受百姓喜歡,才能煥發出更多的光彩。”
“鄰居節”就是這樣一個文化品牌。隨着塘沽的發展建設,越來越多的市民住上了高樓大廈,生活的私密性提升,而鄰里間的親熱勁兒就少了許多,加上工作繁忙,一些居民與鄰居簡直形同陌路。社區舉辦的鄰居節恰恰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一次消夏晚會、一場手工編織攝影展、一次趣味運動會、一場棋牌比賽、一出票友演唱的京戲……將大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雖然鄰居節的活動未必有多複雜,展室也僅僅是居委會甚至就是樓道,但每一個普通的社區居民都可以參與其中。鄰居節成爲大家交流溝通的重要渠道,通過鄰居節大家走出家門,在社區中收穫快樂,更在生活中覓得良朋。2005年,塘沽將深受社區居民喜愛的鄰居節納入海門藝術節,舉辦了“塘沽首屆鄰居節”,將這種文化形式推廣到轄區各個社區,讓更多的百姓享受社區、享受生活。
與鄰居節同樣脫穎而出的還有“社區文化藝術節”、“塘沽青年文化體育月”以及“塘沽殘疾人文化活動月”,這些品牌活動都已經成爲百姓展示自我、收穫快樂的重要平臺。經過沉澱和累積,塘沽百姓生活不斷豐富,建立了幾十個街、鄉文化活動站,組建了民樂隊、銅管樂隊、歌舞團、說唱團、話劇團、京劇團、評劇團等業餘文藝團體,條件較好的街鄉文化站都設有檯球室、遊藝室、圖書室、棋牌室、乒乓球室、歌舞廳等文化娛樂設施。目前,僅塘沽文化館就已組建了戲劇、合唱、舞蹈、器樂、聲樂等10多個文藝團隊,攝影、美術、書法、音樂、楹聯、集郵、信鴿、釣魚、橋牌等門類的協會組織。塘沽還擁有以社區居民爲主的社區藝術團、社區劇團,以及業餘京劇、評劇、梆子、民間花會、廣場舞蹈隊伍近200支。“海門藝術節”將家庭藝術節、社區藝術節、鄰居節、鄉村文明藝術節、校園藝術節、書法進萬家、楹聯進社區等多個品牌活動融爲一體,全方位地爲百姓打造文化盛宴。
高雅藝術外來文化融入
隨着濱海新區的大開發,流動人口不斷涌入,目前塘沽登記流動人口數量已逾30萬,其中很大一部分爲工地建設者。隨着網絡的普及、新區開放程度的提升,人民羣衆的文化品位也越來越高。同時,文化遺產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海門藝術節”將外來人口的文化需求、百姓高品位的文化需求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求相結合,加大對工地的慰問演出、將高雅藝術引入塘沽併發揚飛鑔、河頭落子、花會等民間藝術,豐富了藝術節的內涵。
塘沽的民間民俗文化活動有着悠久的歷史與傳統,北塘、新城、河頭等地由民間自發組織的花會活動以其種類多、“絕活”多,每逢節慶、趕集、廟會,他們靈動、逼真、詼諧的表演必不可少,其中武法鼓、落子、高蹺、漁家樂、小車會、盒子會等民間特色文化表演尤其受到百姓的喜愛,周邊地區甚至京、津、冀、魯等地的愛好者都專程趕來觀看,極盛時期的花會活動觀衆達到2-3萬人。目前,這些民間文化活動已經被保護,藝術節期間也會爲百姓精彩呈現。
在保護髮揚民俗文化的同時,交響樂、芭蕾舞、鋼琴等高雅藝術也在近幾年來慢慢地走進了塘沽百姓的生活。隨着百姓生活水平、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此外,手拉手藝術團、電影放映隊等團體還積極深入社區、工地進行慰問演出,豐富外來務工人員的文化生活。今年,塘沽將舉辦攝影大賽、民族器樂大賽,組織攝影、書畫、收藏等主題系列展覽,組織20場公益性文藝演出,並在建築工地、農村、軍營及偏遠地區安排800場電影放映活動。“手拉手”藝術團也將深入重點工程建設工地、重大項目所在單位、偏遠農村、駐塘部隊進行慰問演出,將文化娛樂送到流動人口的身邊。
孫鳳山:在社區收穫鄰里歡樂
“今年是我們建新裏第十屆鄰居節了,我也連續參加了十屆。”新村街建新里社區居民孫鳳山說,“鄰居節的活動特別多,以前我們在一起切過2米長的大蛋糕,還一起比賽做菜的手藝,參觀大家做的十字繡、烙畫、米畫、編織、根雕、書法什麼的,孩子們都很喜歡。在鄰居節的時候,小區的居民們都能走出來,一起玩、一起笑,大家彼此熟悉了,有點什麼忙也能互相幫襯着,像生活在一起的一個大家庭,特別開心。”
建新里社區還有很多小隊伍,老年健美操、太極拳、腰鼓隊、秧歌隊、飛鑔隊等,大家經常在一起練習。“我是秧歌隊的隊長兼教練,經常和大家在一起。”孫鳳山說,“扭秧歌可是一項特別好的運動,既能鍛鍊身體又特別快樂,還能練出一股子精氣神兒。”從去年開始,建新里社區特別找了一塊空地,讓這些團隊進行操練,每天晚上6:30-9:30,跳操、跳舞、扭秧歌的居民就在空地上練習,真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不管多冷多熱大家都會來這練,有的時候下雨不能出來,很多隊員們還特着急,都給我打電話呢。”孫鳳山笑着說,“別看我們都是中老年人,可大家對生活的追求還高着呢,通過這些活動,通過在社區文化藝術節等舞臺表演,我們都收穫了不少快樂。”
李玉起:爲百姓搭建文化平臺
“海門藝術節的前身是海門歌會,從第一屆海門歌會舉辦的時候,我就參與組織工作,到今年已經參與了26年了。”塘沽文化館副館長李玉起說,“那個時候,參與人數也就五六萬人,形式也比較簡單就是大合唱。而現在,參加海門藝術節的人數翻了好幾番,去年有60萬人次參與到藝術節方方面面的活動中來。”
經過26年的演變,海門藝術節已經成爲塘沽每年的盛事,文化部門也會在藝術節期間積極爲百姓搭建平臺。“塘沽文藝輔導員都會進入社區,義務服務,而且都是一包到底的全程服務。”李玉起說,“比如說,居民想搞消夏晚會了,文藝輔導員就會幫大家出主意、想點子,確定之後會和大家一起排練,他還要到文化館申請免費的燈光音響等設備,最後組織大家進行演出,讓社區的居民也能看上一臺較爲精彩的演出。”
通過海門藝術節全方位、多層次、多門類的文化活動,讓塘沽文化水平不斷提升,羣衆的熱情也被調動起來。新村街的舞蹈團、一職專的舞蹈團、小海螺藝術團等多個藝術團體活躍在舞臺上。高蹺、飛鑔、河口落子、大沽龍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得到了進一步的保護與發揚。同時,小提琴、交響樂、鋼琴、芭蕾舞、薩克斯等高雅藝術也漸漸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塘沽文化館也非常樂意爲老百姓搭建文藝平臺,讓大家充分展示自己。記者 王晶